滚动资讯:

硕士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折射什么?
发布时间:2012-07-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俊博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相对2003年的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但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却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

    笔者认为,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下降其实是我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化、大学教育片面追求产业化的映照。

    首先,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仍然是一个导师带一个甚至多个学生的模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绝对控制地位,这就决定了导师的研究水平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但是目前高校或者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的构成是以教授和研究员为主体的,他们大多所从事的主要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是对现有的或正在发生或发展的科学的总结与归纳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本身就与实战割裂开来了。因此他们带出来的研究生也过分的强调理论的建构和研究,最多也就是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实践关联性不强。空有健全的知识体系却没有一个施展拳脚的平台,国内研究生教学模式不可谓不陈旧,已经跟不上这个社会变革的速度了。因此,双导师(研究型与专业型导师)培养模式是否可行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次,研究生方向产业化与培养过程非产业化的悖论。现在的研究生专业和方向设置紧跟时代发展,试图培养具有时代性和动手精神的学生,但是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又过分的强调论文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这就违背了专业设计的初衷。本来是为适应社会发展,为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而建立的专业却舍不得丢弃传统的模式化的培养方式,最后培养出来的必然只是空有理论见解却缺乏具体执行力的“花瓶”。同时,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多是基础学科的更深层次解读,即使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上也只是对曾经已修知识的巩固,不能对未来的产业运用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理论提升。

    再次,研究生的就业率数据也更加突出的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一边是因为获取了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而渴望更具诱惑力的薪水待遇,一边是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实践和执行力不匹配的高层次高学历研究生买更多的单。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硕士就业率数据低于本科生主因是就业心态而非不能就业。

    不论是培养模式的老化与陈旧,还是虚假的教育产业化功利化,亦或是硕士生就业心态的不准确定位,表面看是造成了硕士生就业率的持续低下,背后折射的却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困境。而对此困境,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

[责任编辑: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