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如何让人相信农药残留不可怕
发布时间:2012-06-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毛建国

   
    “药你命”现在成了一个流行词,也成了很多老百姓的担忧。更有人调侃,我们的餐桌不求营养均衡,但求化学元素平衡。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普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药残留没那么可怕,多为低毒产品。(6月11日《人民日报》)

    无论人们接受与否,都不影响农药残留的客观存在。在目前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下,还不能做到去农药化生产。而且,农药残留也确实不等于农药超标,只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当然可以放心食用。一边是现代农业不能离开农药,一边是符合标准即可称为放心食品,谈论农药残留不能抛开这两个基本事实。

    但为什么在知道“农业离不开农药”、“符合标准即安全”后,还有这么多人害怕农药残留呢?根本原因,在于农药残留的不确定性。

    “符合标准即安全”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有什么样的标准,其二是有没有执行标准。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低,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高。对农药的认识特别是对残留的认识,一般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已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这些高毒农药在问世之初,也不是被当成高毒看待的,从使用到禁止,主要就取决于认识的过程。同样,因为技术原因,现在认为无害的不一定真的无害,现在认为高标准的未必就是真的高标准。标准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

    标准制定后,还存在一个标准执行的问题。这里也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产品有没有检测,二是检测的时候有没有严格执行标准。一些农产品检测弄虚作假让人出离愤怒,大量农产品不检测上市更让人无话可说。说起来已经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检测体系,可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只怕是“天知地知”。拿农贸市场而言,每天出售的大量农产品,又有多少真正经过检测了?如果连检测都没有,遑论什么标准高低、残留多少。

    6月11日《新京报》报道,作为烟台红富士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药袋”所用药物,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如果经过检测,这些农药残留明显超标的红富士为何销往全国?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种植方法,对农药残留标准检测是不是讽刺呢?

    一方面是标准制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标准执行的问题,问题叠加到一起,造成了农药残留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可怕的预期。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确保农产品是低毒的、经过检测的、符合标准的,这才是最好的宣传。也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相信农药残留不可怕。

[责任编辑: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