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超前教育”与“起跑线焦虑”
发布时间:2012-05-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禹海君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5月29日《今日早报》)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幼儿真善美价值观的培育、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锤炼,使得孩子的人格、智力、个性、潜能等方面培养反倒位居次席。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遏制超前教育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指南》,老师可以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计划,家长也可以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寄予更加理性的期待,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指南》的科学性显而易见,但对老师和家长缺乏约束力也不容忽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超前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亟需正视普遍存在的起跑线焦虑。近年来,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指引下,家长们将孩子的成长看做是一场赛跑,往往只看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其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婴儿的胎教、儿童的早期教育、青少年的优等教育越来越受青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显然正是顺应家长心理需求的产物。尽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很荒诞,更不符合科学逻辑,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起跑线焦虑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更折射了现实的不堪:一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二者,教育资源的优劣排序,如重点与普通学校等;三者,掐尖等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起跑线焦虑,才能真正遏制超前教育,《指南》的积极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应避免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劣划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