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农家妇女办留守儿童学校 想让孩子们有个依靠
发布时间:2011-07-06   来源:  作者:

 在地处鲁北平原的山东省禹城市辛寨小镇,记者刚来到村头,一眼就看到了三层楼的宏禹留守儿童学校。

 宏禹留守儿童学校校长昝秀萍40来岁,脸上带着农村妇女特有的健康红色,朴实的她见到记者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办起了宏禹留守儿童学校,当起了330多个留守儿童的“老师妈妈”。

 办学校,就是想让孩子们有个依靠

 说起创办留守儿童学校的初衷,昝秀萍说小时候家里姊妹多,经济困难,大多没怎么上学。昝秀萍自己13岁上学,从三年级读起,没读到初三就辍学了,这给喜欢上进的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1995年,昝秀萍家里开了个蜂窝煤厂,2000年花5万元引进了一项新技术,一个蜂窝煤能赚1毛钱,还开始经营几台挖掘机和铲车,开了门市部,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禹城市是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缺少父母的关怀,甚至生活无着落,成为当地农村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昝秀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和家人商量,要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照顾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安心上学。

  2005年,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昝秀萍改造了自家闲置的院落和平房,聘请了几名有经验的老教师,办起了宏禹留守儿童学校。经过五六年的辛苦努力,宏禹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到几十个,再到现在的330多个,现在已发展成一家正规的民办留守儿童学校,还成了山东省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基地。

 要让孩子想妈妈,远隔千里依然心中有爱

 学校办起来了,昝秀萍也越来越体会到办学校的不易。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少孩子因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有的孤僻自闭,有的粗野躁动,有的还有攻击行为。

 对初入宏禹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昝秀萍总会问这样一些问题:

 “知道爸爸妈妈干什么去了吗?”

 “打工去了。”

 “你想他们吗?”

 不少孩子竟会生硬地回答:“不想,他们只知道挣钱,从来不管我。”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昝秀萍的心。“孩子太小,他们更需要亲情和爱,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奔波。”昝秀萍认为,“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想妈妈。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孩子,你能说他心中有爱吗?”

 昝秀萍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觉得孩子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正视留守的现实,健康成长。她东奔西走,聘来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随时和班主任沟通,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在日常教育中,昝秀萍和教师们让孩子描述父母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的变化,给孩子们看农民工在工矿企业、建筑工地辛苦劳作和春节前顶风冒雪返乡的图片……很多时候,孩子们看着、听着就会泣不成声,哭过之后,他们一个个都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坚强。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每次回来都给我买好衣服和好吃的,可他们身上穿的还是打工时的那身衣裳。虽然和父母远隔千里,但老师妈妈让我们心中有爱、有家。”

 2010年,昝秀萍当选为禹城市政协委员,她走到哪里,就把留守儿童的情况介绍到哪里,吸引更多的“爱心妈妈”一起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钱可以再赚,可孩子的前程一点也耽误不得

“留守儿童学校不只是看孩子,否则就成了福利院。”昝秀萍说,“办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有爱有家,还要让孩子学文化,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人。”

 连汉语拼音也不会的昝秀萍,深知教育不是个单纯的力气活。她邀请教育专家和名师前来“传经送宝”,跑大专院校招聘有志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优秀大学生,聘请了9名拥有中高级职称的老教师、16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到校任教,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2007年,由于孩子越来越多,昝秀萍决定改造平房,建起较高标准的三层教学楼,改善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但建教学楼需要投资150多万元。

 于是,昝秀萍搬迁了自家的煤厂,拆除了住房腾出空间,倾尽多年的积蓄,又贷款50多万元,建起了教学楼,还添置了一些课桌凳、微机图书和体育器材。一年下来,昝秀萍整个人都瘦了一圈。2008年,孩子们终于搬进了亮堂堂的教学楼,可昝秀萍一家却只好住在一处原来用作仓库的旧平房里。

 昝秀萍说,学校每年仅教师工资一项就需要24万元,而孩子们的收费只有六七万元,再加上国家补贴经费六七万元,算下来每年净赔10万元。她说,钱还可以再赚,可这330多个孩子的前程却一点耽误不得。每当听到孩子们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老师妈妈”时,她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

 如今,昝秀萍的儿子、儿媳和女儿师范学校毕业后,都来到宏禹留守儿童学校和母亲一起工作,学校也逐渐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了周围20多个村子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和安乐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