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湖南日报 | 砚贵墨香涟水边——开放崛起·精彩双峰之四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龚雅丽 周 俊 黄卫锋 吴海清 彭卫君 王小华 胡锡德

微信图片_20191016171354.jpg

  龚雅丽 周 俊 黄卫锋 吴海清 彭卫君 王小华 胡锡德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自古以来,双峰人才荟萃,文化的沃土孕育富厚双峰,文化的传承涵养文明双峰。

  双峰县素以“耕读”走天下。来到双峰,见到最多的就是满墙书画。双峰县内设有湄水湾、燕山书画、梅仑文化园等六大书画机构,还有国藩溪砚和湖湘溪砚两大品牌。近年来,双峰县委、县政府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出“文化旅游发展走在娄底前列”的战略目标。双峰书法艺术恰如一朵盛开的文化之花,迎着春风,在广袤田畴,溢出怡人的墨香。

  涟水如带“绿”溪砚

  涟水河畔,绿茵依依,水清峰翠。

  中华文明五千年,笔墨纸砚千百代。双峰耕读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一重要载体——溪砚。

  溪砚主要产出于涟水河中游——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村。这里有一种独特的石头,当地人称之为溪石。原石中雪花滩底的“双峰绿”和虎形山的褐色石乃石中精品,是制作砚台的上等原料。

  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溪砚就颇负盛名。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在其所著《南村草堂诗钞》中记道:“以湘乡雪花滩石为砚,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相传,晚清重臣曾国藩少年时觅得溪口宝砚一方,每日用之发墨习字作文,学业大有长进。出任直隶总督时,曾将溪砚作为“贡品”进献皇上,同治帝悦之,湖南溪砚从此名声大振。

  当年的溪口镇依水而建,“玉生堂”、“吉庆砚庄”等百年老字号林立,往来商贾都会在此购砚买墨,好不热闹。

  民国初年,抗日名将宋希濂的父亲宋樾生在此创办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制砚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享誉海外。1958年,随着水府庙水库的建成,古镇全部淹于水下。

  古镇虽消失了,但溪砚这个湖湘文化名品却延续下来。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双峰人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据当地人介绍,溪口古镇近代以来,刻砚制作已传至第六代胡中纲、曹冠明等工艺大师手中。

  双峰溪砚低调而厚重,质地细腻温润,食墨而不贪,润笔而不涩,可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山东鲁砚相媲美。

  溪砚的制作工序精细繁复。采石是第一步,平时工匠们主要在虎形山采石。冬季枯水季节,工艺师傅们会来到水府庙水库的湖面中间名叫“雪花滩”的地方寻找“双峰绿”。一块块地翻看、敲打,凿开石皮仔细端倪。因山路狭窄,选好的石料只能一块一块地靠人拖小木筏运回。

  曹长桂是双峰溪砚传承的手艺人之一。在他的国藩溪砚加工车间内,一块块原生石料,历经设计、雕刻、开池、打磨、上蜡、刻字、装盒等十几道制砚工序,成为一件件文化珍品。砚台的制作周期不等,有些构图精致的砚台,仅雕刻就要费时数月,制作完成需要一年以上。

  双峰的溪砚制作,既秉承传统,又大胆创新。随石取形,精雕细琢。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惟妙惟肖,再杂之以金带,辅之以玉纹,缀之以天眼,饰之以祥云。众多技艺和手法,让人惊叹!

  携一缕微风,荡一叶扁舟,尽骋怀之乐。归去时,携一方温润柔腻、可赏可用的双峰溪砚,岂不快哉!

  双峰人的书画情结

  作为荆楚古地,双峰人历来崇尚耕读,勤奋好学,富厚的历史底蕴带来文化的繁荣。

  薪火传承,流风余韵氤氲数千年。书画界的“双峰现象”早已是湖南文化事业上的一朵璀璨奇葩,花鸟画大师王憨山、素有“湘竹第一人”之美誉的曾彩初等蜚声海内外,黄定初、曹明求、曾定安、蔡维等一大批书画名家名气日渐。近年来,县内书法产业空前发展,县领导更是凝心聚力,打造“叫得响”的双峰书法品牌,涌现出邹有松、邹德礼、贺耿、席益存、胡兵、黄华良等一批优秀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