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曾文正读书逸事考及其他
发布时间:2018-04-18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李志和

开 篇

电视网络红人郦波曾在中央十台百家讲坛开讲《评说曾国藩家训》,被称为电视讲坛之“鬼才”,人气如日中天。2011年,曾文正诞辰200周年,双峰曾国藩学校请其作讲座,他讲了一则曾文正幼时夜读《桃花源记》如何愚笨的故事。会后,我与其交流,指出其故事完全是张冠李戴。但时至今日,仍不时有人讲述此故事。为了不让谬说流传,特将登于2008年12月《曾国藩研究导报》第20期上的一篇旧文重录于次。11.jpg

在双峰乃至湘中境内,师长们在勉励子弟读书时,常常给他们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乡先贤曾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了不知道多少遍,还没能背下来。这时来了一位毛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睡觉之后再作“梁上君子”。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毛贼等得不耐烦了,大叫道:这样愚蠢还读什么书?我都能记下来了!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对此故事,我是怀疑的。因为从现存史料来看,曾文正青少年时是颇聪颖的,不致于笨拙到如此地步。而且正是因为聪慧,其丈人衡阳欧阳凝祉先生才将其女儿许配给他。很凑巧,日前我在翻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行的《铜梁里周氏三修族谱》时,读到邑庠生周式(号雪山外史)写的一篇《念忠先生逸事状》,找到了上述故事的蓝本,文不甚长,录之如下:

先生壮尚农也。弟贵诰补博士学生时,先生在陇亩中,闻人言则荷锄奔归,谓其妻曰:“吾弟入学矣,报捷者行至矣。”其妻仍夷然如弗闻也。久之,趣曰:“弟入学矣,报捷者至矣。其亟具酒食以待。”妻乃作而言曰:“入学者其叔耶?吾以为君也!”先生闻之,遽释锄,佇立,默然思,爽然自失。即入室治书籍,匆匆负以往其父馆中受业。初,先生父凤来府君以名诸生授徒衡阳湘潭间,弟子且数十百人。先生少从父学,钝甚,不数年遂辍学而农。至是,乃复就馆读,父讶之。询其由,喜。然先生故无记持性,每授书百言,读之数百千巡,犹弗能熟。方其读,两手据几,足踏几下砖,戛然有声。日久,几凹痕十指历历,砖上双趺隐然,窊且数寸。尝夜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有盗伏窗下,将俟其寝而穿以入。鸡已鸣,先生读犹未熟,盗怨訽曰:“蠢如此,何读书也!吾耳犹熟烂矣,其背诵与汝听。”遂朗诵一遍而去。盖先生精力绝人,自始就馆学,凡三年,未尝一解衣带就枕卧,人靡不叹其劬苦为弗可及也。年四十,补学官弟子。谓妻曰:“一诸生奚足异,少慰卿苦心耳。”其卒春秋八十,课徒且三十年,从之游者多知名于时。先生资禀虽鲁甚,所读书患未熟,既熟终身弗之忘。其于义理有弗思,思之必彻其奥乃止。耄年卷犹未尝一日去手,故其学养深邃,文章高古,里之学者以为其弟或犹逊之。为人精诚能格神。戚有某夙惧雷,每雷发声,虽数人夹持之,犹战慄如欲死然,于是丐先生为文祷于神。先生则三日夜弗寝,凝神构思,为撰一文,情甚挚,辞甚古。方祷时,雷殷然,霹雳一声,某震毙,良久乃苏,自是不复惧雷。

雪山外史曰:

先生讳贵谋,而念忠乃字也。其殁距今且二百年矣(按:距1906年应为132年),乡父兄训其子弟劬学,犹无不举先生以为之型。呜呼!有以也。昔孔氏之徒三千,而传道乃在质鲁之参,士固贵乎有志哉!先生尝云:“生平感妇之一激,故能从事于学。余观天下不学者多矣,夫岂无人激之,而其不学自若。”然则先生之志,兹可钦也。岁丙午,吾族谱三修,族人多述其先德,镌诸牒。余因掇先生之逸事而表彰之,以为世志学者劝。

念忠先生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距曾文正出生(1811)时不甚远,所居铜梁二十三都与曾文正故里荷塘二十四都紧邻,故可推知,曾文正应该听说过念忠先生的逸事,而故事的主人公绝不会是他。

少年聪慧的曾文正,再加上其非凡的毅力,28岁便登科及第,入了翰林院,从而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立下了不朽功勋。

无独有偶,邑内还留传一则曾文正的读书故事:曾文正在参加由道光皇帝主持的殿试后金榜题名,皇帝对其老师也很感兴趣,传令宣其师谒见,问其师为何“弟中师不中?”师颇惭愧,对答“时来运不来”。其实,对这则故事也不必当真,因为其流传版本也有多个,谁才是当事人也不得而知了。

有些写曾文正故事的书上云:当曾文正为官京师时,其弟在家建房与人争地,遂修书请兄出面干预此事。文正即作诗一首回复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遵嘱让地三尺,对方见状,亦让地三尺,从而成就了一段“六尺巷”(又称“仁义巷”)的礼让佳话。如此说法,亦有可疑:一则曾文正故里无“六尺巷”可觅;二则好多书上说,此乃清康熙年间的宰相安徽桐城人张英的故事,如今那里还有一处“六尺巷”的历史古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此说亦非定论,上网一查,竟还有七种版本,明朝的郑板桥、林翰、郭朴、舒芬,清朝的胡煦、张廷玉(张英之子)、何绍基,都是此故事的主人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此诗究竟为谁所作永远是个谜了。

邑内还留传一则对联故事,大意是曾文正为官京师时,他在同僚面前夸下海口,谓湘乡文风鼎盛,樵夫渔夫都能吟诗作对。同僚不服,微服至湘乡,遇一樵夫,即指远处文塔,出上联“远望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以考之,樵夫实不能对,摇手示意。同僚回京质之曾文正,文正说,此樵夫已用哑联回答了,君竟不知?同僚迷惑不解,文正说樵夫的下联是“近看玉掌平平,五指二短三长”,同僚乃叹服曾文正的捷才。曾文正是撰联高手这不假,但此联是否出自他则无明证。其实,民间早就有传说,此联出自宋代苏轼或明代解缙等人之机智故事。

上述逸事,也许本来与曾文正毫不搭界,但邑人出于对他的景仰和崇拜,往往附会到他身上去。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曾文正已成为双峰人的精神楷模,他是圣哲和智慧的化身,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