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精准施策攻坚“贫中之贫”
发布时间:2017-11-2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张春花 刘嘉

    华声在线娄底讯(通讯员 张春花 刘嘉)秋冬时节,娄星这方热土,正在演绎着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收获着脱贫攻坚的丰硕果实。

  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定点扶贫村是蛇形山镇古塘村和石井镇双林村。蛇形山镇古塘村下辖2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2876人,党员66人,贫困户50户93人,低保户29人,五保户32人。石井镇双林村下辖3个片区,1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728人,全村共有党员66人,贫困户74户,低保户64户,五保户2人,现有贫困户主要贫困原因为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年老无经济来源。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人掉队。一场以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结对扶贫、就业扶贫、助学扶贫协调推进的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了。

  思想重视精心组织稳扎根

  “救助一个患儿、脱贫一个家庭,挽救一颗心脏、托起一片希望。”为了将精准扶贫做实做好,娄星区委书记彭健初,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大生等领导多次到扶贫第一线,为群众讲解娄星区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特殊人群利民惠民的扶贫政策。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院长、书记贺军民担任医院扶贫组长并自带一个队,班子全体成员担任组员,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医院人手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两个工作队完全脱产开展扶贫工作,建立起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体系。

  医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掌握贫困户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力求从根本上斩断“穷根”,早日脱贫“摘帽”。医院参与扶贫的女同志更是妥善处理好扶贫与家庭的关系,脱产驻村。“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大家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掌握政策,熟悉内容,加强指导,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用足用好用准政策,做到家庭情况摸准、政策宣传到位、经济收入算齐、帮扶措施有力,深入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在定点扶贫村石井镇双林村和蛇形山镇古塘村,一提到贺军民,从镇村干部到村民无不交口称赞:“贺院长是个实在人,不怕苦、不怕累,经常和我们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帮助我们脱贫致富,是我们老百姓的脱贫贴心人、致富引路人……”

  医院驻村工作组自入村以来,入户走访次数达到2000余人次,认真收集、整理、完善贫困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信息不少、档案不缺。核实贫困户家庭建档立卡的人数和家庭实际人数,对存在拆户、分户、拼户等情况的家庭予以及时纳入和删除,及时上报及核对有关信息,规范贫困人员信息录入,确保流程顺畅。在前期仔细摸排的基础上,召开民主评议大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贫困户、新识别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经过各项严格的工作流程,古塘村共识别贫困户50户93人,其中未脱贫贫困户19户44人,已脱贫贫困户31户49人。双林村共识别贫困19户38人,其中未脱贫贫困户11户22人,已脱贫贫困户8户16人。做到及时评议、及时公示、及时上报、及时清理、及时纳入,严格按照政策执行。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让双林村、古塘村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贺军民言辞恳切。

  多措并举躬下身子接地气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人口贫困的一个主因,帮助这部分家庭走出贫困、提高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是精准医疗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贺军民对此认识深刻。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为每位扶贫对象提供精准服务,着力推动娄星区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打实”健康扶贫,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宣战

  医院将“健康快车”开入两个帮扶村,为村上的老百姓进行免费体检,累计减免体检费用近40万元。还配套出台了内科800元包干、外科1200元包干诊疗的惠民政策,有效破除了公立医院过度医疗的逐利机制,并对全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实行住院费用全免(还提供一日三餐)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为两个村55名贫困户住院治疗减免医疗费用23万余元,切实解决了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这种举措,在全国的公立医院中,尙属首次。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

  近3年来,医院组织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共为贫困病人捐款达50万元。2010年底,茶园镇58岁的贫困户喻中喜杀了家中唯一的一头羊,带着刚出生就奄奄一息的孩子找到了贺军民,“医生,请救救我的孩子!”贺军民花1200元买下了这只羊,医院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免费为孩子进行了治疗。之后,贺军民每年都去回访,帮助他家开展种养殖业并收购成品,还承担了他小孩这些年的全部医疗费用。至今已整整7年。现在,喻中喜家盖起了新房,孩子也上学了,日子一天天走向脱贫。

  ——“点对点”产业扶贫,多产业发展成脱贫引擎

  近年来,医院产业扶贫持续发力,惠及众多贫困户。

  “搞产业脱贫既要有眼前之措,更要有长远之举,发展才是最大的脱贫”。考虑到扶贫村的实际情况,医院注重“点对点”产业扶贫。据统计,医院共为两个村贫困户提供仔猪11头、鸡苗360羽、鸭苗155羽、鹅苗33羽、饲料2500公斤;对没有养殖、种植经验的,医院请来专家,手把手教,主动为他们打通销路,解决贫困户养殖后顾之忧,确保养得了、养得好、销得了。

  今年以来,医院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因地施策、因人定策,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经营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模式。蛇形山镇古塘村刘保忠在外创业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于2014年底回到家乡创办太公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湖南君子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创办以来,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回收玉米杆、招聘贫困户工作等方式,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吸纳、帮助贫困人员24户71人,目前,已经帮助15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贫困户张湘富由于妻子亡故,儿子考上大学,家庭因学返贫,来到太公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后,每月平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成功脱贫。由于公司秉承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特色养殖需要大量草料,公司以每百斤5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户收购湿玉米杆,仅此一项,就可以帮助当地农户增收3000元左右。

  医院还帮助5户贫困户申请了小额信贷,信贷金额达25万元,鼓励贫困户开展多形式的产业生产予以脱贫。为了给贫困户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医院将开展贫困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提高贫困户产业脱贫致富技能。

  ——“一对一”结对扶贫,危房变美居情满扶贫村

  医院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与两个村的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要求结对帮扶人员每月不得少于2次走访帮扶贫困户,并及时接待解决贫困户找办的事情,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扶贫队的又来咯,老百姓的好日子也好过啦!”这是山村里的欢呼与跃动。

  9月14日,医院院长助理谢双辉,驻古塘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伟带领古塘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再次为当地贫困户送来党和政府的关爱。

  古塘村的贫困户王育根因病致贫,多年来,王育根与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泥砖房里,家徒四壁,唯有两张床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自今年4月份,帮扶工作队进驻古塘村开展驻村帮扶和群众工作以来,在村支两委和工作队的全力帮扶下,该村包括王育根家庭在内的所有贫困户,在精神面貌、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上有了较大的改观。

  为了让王育根与他的老母亲有一个不再风雨飘摇的家,帮扶工作队尽全力为王育根家庭争取到了国家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并由帮扶责任人具体落实项目的实施。8月30日,房屋建设正式完工,崭新的平房盖起来了,切实解决了母子俩的住房问题。

  此次帮扶工作队的到来,再次为王育根家庭带来温暖与帮助,医院为其家庭送上了帮扶资金1万元,帮助他置办家具等相关家庭必用物品。母子俩非常感动,“感谢党和政府,医院和村支两委的关心,虽然我们没有太大的能力回报,但是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今后大力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

  目前,医院为住房条件差或无住房的贫困家庭申报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已有3户已经完成异地搬迁建房,5户实施危房改造。

  ——“面对面”就业扶贫,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问题

  医院结合医疗行业特点和贫困村劳动力实际,将医院空缺的保安、清洁工等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通过稳定就业加快脱贫步伐。 

  双林村贫困户刘瑞连,患尿毒症6年,每周需透析2—3次,医院针对她无房无钱、病情重,医药开支大等情况,安排她到医院当清洁员,每天工作2小时,每月发放1200元,缓解她经济压力的同时,让她感受到帮扶的温暖。

  同时,举办“娄星区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月嫂培训班”和“娄星区家政技能服务大赛”,培训学员近200人,建立贫困户就业信息档案,畅通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渠道,力争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帮助学员走上就业岗位,通过劳动致富,摘除贫困帽子。

  医院还为在清理过程中被删除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服务,为无法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申请办理社会低保。刘自来因长期瘫痪在床,家人护理知识缺乏,导致骶尾部形成大面积褥疮,结对帮扶责任人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来到刘自来家中,为其做详细的检查,告知家属相关的护理知识,并定期免费提供所需药品。 为无法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易秋娥申请办理了社会兜底保障。易秋娥本人身体较差,右腿3年前因车祸致骨折,行走不便,丈夫被患有精神病的儿子杀死,儿子长期收住在康复医院治疗,孙女高二时被诊断为抑郁性精神病,现辍学在家治病,祖孙俩为了治病,往返于长沙—娄底多次,医院报销了其来往车旅费和药费2200元,帮扶责任人和村支两委对其进行人文关怀,送去了帮扶资金3500元。易秋娥每次见到帮扶人员,都是特别的感动,“你们就像我亲人一样,经常来看我,是你们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手拉手”助学扶贫,扶贫先扶智助学献爱心

  “送孩子读书,哪怕砸锅卖铁。” 可是,砸锅卖铁又让有的家庭因学致贫。

  扶贫助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后代的基础工程,也是医院实施“智力扶贫”战略,彰显扶贫工作的特色。医院积极响应号召,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捐资助学方面绝不能含糊。执着社会公益,尤其是教育,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事,而把捐资助学作为一种常态坚持下去,需要勇气和实力,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医院成立了“扶贫助学”基金,针对两个村因贫困导致上不起学的孩子,为他们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同时,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协调,为贫困户品学兼优孩子的孩子积极争取“助学奖学金”、申报“雨露计划”等扶贫助学政策。

  医院还结合孩子们的需要,举办了送健康知识、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开展科学教育,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欢迎,让孩子们感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早日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心系群众医院村民“一家亲”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从偏远小山沟里走出来的,与老百姓,特别是和贫困群众有着打不断的血肉关系,我知道他们想什么。”这是贺军民经常说的一句话。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特别是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有的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贺军民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家住石井镇双林村的罗连长,身体长期抱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光棍”,前些年领养了一个小孩,现读初中,家里的住房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身”,生活压力大,在村里见人不抬头、见面不说话,有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贺军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如果解决不好,罗连长很有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为了帮助罗连长,经常去他家“走访串门”,做思想工作,打开他自卑的心结。同时资助了他养子的学杂费、生活费,帮他争取到政府危房改造项目改建了住房,还帮助解决了改造过程中多出的1万多元费用,为其新建了卫生间,改造了厨房,装修了房间,安装了热水器,并鼓励罗连长争取向上,努力提高生活品质。现在新房子盖起来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罗连长逢人就说:“我活到六十几岁,想不到是贺院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在蛇形山镇古塘村,贫困户彭豪杰的妻子幼时烧伤下肢,被鉴定为三级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后来,他10岁的儿子小杨都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换肾治疗,除前期治疗已经花费医药费30万余元外,每周还需透析治疗2次,小杨都只能辍学在家一边治病,一边等待肾源。11月10日,小杨都因病情再度恶化,又一次住进了医院,隔一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一直在寻找的肾源有了着落,担他却因身体太过虚弱无法换肾。这些让正在关心着小杨都的医院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非常心疼。11月11日,医院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张春花,院长助理谢双辉,驻古塘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伟来到了小杨都的病床前,将医院的职工募捐款13000元送到小杨都的父亲彭豪杰手中,并鼓励小杨都不要放弃,积极接受治疗。彭豪杰紧紧握着医院这份爱心帮扶款,眼中尽是说不出的激动与感恩。

  在70岁贫困户杨和山家,医院院长助理刘健详细询问了杨和山现在的生活、种植和养殖情况,了解到其妻子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刘健当即购买了杨老家的蔬菜,并表示,以后医院会继续进行帮扶。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回想扶贫伊始的步履维艰,再看看如今大多数贫困户,有的已经住进了新房,有的已经“鸡鸭成群”,身体不好的群众也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烦恼,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一幅幅劳动致富的画面映入眼帘,医院扶贫攻坚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上至院领导班子,下至每个帮扶队员,以全力以赴帮扶解困、俯下身子接地气的姿态,激发了每一个帮扶队员的工作热情,奋力描绘着帮扶村致富奔小康的宏伟蓝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娄星区人民医院(娄星区妇幼保健院)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一颗颗丰硕果实和一件件民生实事,化作和风细雨,吹醒了这方土地,更润泽了群众心田,绘就了一幅“小康、生态、文明、和谐”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