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娄底开启“零碳市”创建模式
发布时间:2017-05-1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志兵 朱炜林 赵旖旎 廖永华

   华声在线娄底讯(通讯员 吴志兵 朱炜林 赵旖旎 廖永华)5月11日,笔者从娄底市发改委获悉,为全面推进娄底市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碳循环经济,推进“零碳市”创建目标,特邀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津贴专家雷学军教授来娄开办了娄底市“零碳城市”创建知识讲座。讲座由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维主持,各县市区政府,经开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公安局等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市发改委全体干部职工,涟源杨市镇相关干部参加了讲座。

国务院津贴专家雷学军教授做专题讲座.jpg

国务院津贴专家雷学军教授做专题讲座

  讲座首先播放了央视专题片《假如气温上升6度》,通过专题片让参加讲座人员对当前全球气候环境状态的恶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随后雷学军教授做了专题讲座。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60万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导致地球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零碳,是指在一个行政区划或一个单位的边界范围内,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被称为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等于零。零碳技术就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固封在植物体内,并通过速生植物加工实现碳封存,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使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速生碳汇草吸收的二氧化碳在数量上达到平衡,实现“零碳”。“零碳”建设就是围绕产业低碳化、生活绿色化和碳汇规模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捕碳固碳技术,建立良好的市场推动机制,形成“种碳→收碳→固碳→用碳”的碳产业链,使“捕碳”草种植社会化,造福于民。

  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雷学军教授团队利用非洲的狼尾草和象草多次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速生碳汇草,叶子宽大,种植密集,外形类似甘蔗和高粱,两三个月可长四五米高,一年能长五六季,且能吸收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修复生态环境,耐高温干旱,生命力十分顽强,可生长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速生碳汇草,可以充分利用劣质土地,像河滩、海岸等资源,实现大规模的碳收集、封存,有效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成为高效解决碳排放、碳捕捉问题的重要途径。“将速生碳汇草刈割、晒干、粉碎,可以加温压制成标准碳产品,而其传统用途是作建筑材料、家具、农具、用具、工业品、化工原料、造纸、饲料、肥料及直接燃烧发电等,也可深度开发如糖基生物质化学品、淀粉基化学品、纤维素/半纤维素基化学品、木质素基化学品、油脂基化学品、甲壳素衍生物、生物塑料及生物燃料等,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一亩速生草一年能吸收和固化14吨二氧化碳,一亩普通的森林一年只能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1吨左右。经测算,用速生碳汇草作为原料,生产的有机碳块中有机碳含量达49.2%,生产一吨标准碳产品,就等于封存了空气中1.46吨的二氧化碳,其50年的碳储总量是相同面积森林的100至150倍。

  目前,娄底就“零碳市”创建与湖南绿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娄底市“零碳市”发展模式试点合作协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专门对娄底创建零碳城市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梁立坚副市长两次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召开了专题会议,细化了创建初期的各项准备工作,计划于2017年6月底前完成我市区域范围的碳普查,8月底前完成碳规划。涟源杨市镇孙水河生态廊道退耕还湿、零碳示范区项目已完成5.5公里范围内1748亩土地的流转工作,拟在太和桥以下4公里河道两岸种植速生“捕碳”草约650亩,目前已完成了孙水河北侧约110亩的种植。5月1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在调研该项目时指出,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碳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以创建“零碳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碳汇草种植,通过碳汇草种植,修复湿地、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吸纳和降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净化湘江流域水质。创造性地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我市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任务,努力将此项目打造成为湘江治理与保护一号工程里的全省示范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