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成都一小学一年级传统9门课变5门 不上语文数学
发布时间:2016-08-29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赵雨欣

    课本不一样

  传统9门

  语文 数学 外语 美术 体育 音乐 思想品德 思维科学 心理健康

  课改5门

  健康与成长

  整合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

  思维与科创

  整合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体验特色教育等

  阅读与生活

  整合了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

  艺术与表现

  整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

  英语与交际

  重视情境下的英语口语练习

  上课也不一样

  上午4节标准课,每节40分钟,主要上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等基础课程;

  下午安排一节长课60分钟,包括艺术与表现等课程,用于活动、实践以及学生特长培养;

  此外再加一节短课20分钟,内容包括作业辅导,学国学经典、吟诗等。

  想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促进每一个生命体个性化发展

  昨日,成都市双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在新生报到时,发现了一个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变化”。小学一年级本该有9门课,双林小学却只有5门,课表中也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的课程安排,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健康与成长”等,当然,同时变化的还有课本,家长们也只领到5本。

  针对这一变化,学校表示,从今年9月1日起,该校将开启“馨”课程时代,不仅课程“大变”,一年级新生使用的课本也是学校自编的,包括“三类五门”,上课方式也将采用长短课和标准课的模式,同时还会实行行政班与走班制教学相结合,并且每个班配有两个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新学年 新课本

  新学期,成都大多学校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依旧分主科语、数、外,分科音、体、美,以及思想品德、思维科学、心理健康等9门左右的课程。但昨日,成都市双林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学校发的课本却显得与众不同。

  家长王先生领到了5本课本,他认真地翻了翻,发现跟传统的教材区别很大。跟他一起为孩子报名的其他家长眼里也满是新奇,“真有意思,传统的语、数、外变成了‘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健康与成长’等5类”“挺新鲜的,感觉更加国际化了”……家长们拿着课本议论纷纷。

  “馨”课程 新教法

  学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课改?“学校构建了基于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馨’课程,将以前的9门课程,整合成5门。而整合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应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都市双林小学课程研发中心主任王维令认为,现阶段分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课程过早分化、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课业负担过于沉重等。

  王维令举了个实际的例子,“以前的语文课本上认识学校一课,课本里的配图,都是北京的学校,但很多孩子并不了解,老师更没法带孩子实地观察。但现在自编教材里认识学校的配图,孩子能实地观察、触摸、了解,对孩子来说更真实和具象。”王维令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规避了大量重复性的学习内容,腾出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的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想象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生命体个性化发展”。

  9门如何整合成5门?

  名师领衔,打破学科壁垒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双林小学“馨”课程共有5门,其中,“健康与成长”,整合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科学类有“思维与科创”,整合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体验特色教育等内容;人文类则将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整合为“阅读与生活”,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整合为“艺术与表现”;“英语与交际”则更重视情境下的英语口语练习。

  每本课本都有名师领衔,负责课本的结构搭建、内容选编、细节打造等,以“阅读与生活”课程为例,王维令介绍,自编课程里集合了10多本有意思的绘本故事,图文结合,内容涉及思想品德教育,拼音识字、音乐等方面。同时,课本还将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融合进课本的编写中,王维令介绍,以水果宝宝课程为例,“我们以水果为载体,打通各个学科形成项目式学习。‘阅读与生活’课程中,有水果绘本《爱吃水果的牛》;‘艺术与表现’则有水果品牌的主题设计与创意,水果头饰的制作等;再到‘思维与科创’的‘水果童话镇’的情景剧表演来结束我们的课程”。

  新课程怎么实施?

  60分钟长课+20分钟短课 +40分钟标准课

  课程的门类整合后变少了,但每堂课学习的知识却更加丰富了,传统一堂课40分钟已不再适合“馨”课程。“采用长课60分钟,短课20分钟,标准课40分钟的模式”。王维令介绍,上午4节标准课,主要上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等基础课程,下午安排一节长课60分钟,包括艺术与表现等课程,用于活动、实践以及学生特长培养。此外,再加一节短课20分钟,内容包括作业辅导,学国学经典、吟诗等。

  另外,将采取双班主任制,跨学科教学。“这样做,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打破学科边界,同时又让我们的老师充分接触每一位孩子,更好地熟悉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该校科学老师、成华区科学学科带头人邬江介绍,一位老师要负责两门左右课程的跨学科教学。

  此外,低年级将采用主题融合方式,以行政班教学为主;中高年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或特长选择课程,学生流动在不同地点,由不同课程的老师上课。

  学校和专家

  学校有课改权限 国内也有成功案例

  学校自编的课程符合相关规定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学校有创编课程的权利。王维令表示,这套“馨”课程丛书本质上是双林小学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结晶。

  一位教育界业内人士分析,“国家确实鼓励学校开发和改编课本教程,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就是自编的,课改就很成功。双林小学敢于进行课程的整合尝试,也说明了学校师资力量强,办学实力硬。” 不过,有教育专家则认为,虽然支持课程整合也鼓励这样做,但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一定是有争议性的,面对一些争议,暂时不去定论它的好坏和利弊,一切以最终实践结果再下定论。

  家长反应

  点赞

  书包变轻了,这才是减负嘛

  邓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也是一年级新生家长,翻看完课本后他表示,“课本中的卡通人物、语言环境等都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的改变,消除了孩子与课本的距离,会让孩子觉得更亲切。”另一严姓家长表示赞同,“我发现课本里加入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比如四川方言和大熊猫,这些都是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的。”多数家长表示,“真有意思,传统的语、数、外变成了‘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健康与成长’等5类”“挺新鲜的,感觉更加国际化了”

  翻着“阅读与生活”丛书,一年级新生家长朱女士表示,“把几门学科综合在一起,孩子书包都变轻了,这才是减负嘛。”另一位家长王先生补充说,“丛书里的内容大多都是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像大学的课题研究,更像国外课程。”

  3问

  1问:这套课本编写科学吗?

  王维令:学校采用的是领衔人机制来编制“馨”教材。领衔人均享有人员聘请权和教材开发权,研发人员参考并综合了人教版、北师大版、科教版、苏浙沪版、重庆谢家湾和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等教材的优势。

  2问:整合课程的依据是什么?

  王维令:结合校情,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起点,遵循“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开发出了三类五门“馨”教材。

  3问:会不会影响孩子成绩?

  王维令:学校对课程进行了改良、合并,去除了重复的知识,更加注重对孩子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知识教育,让课程更生动还融入了教育戏剧等元素。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赵雨欣

  [责任编辑: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