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岁女童为体验赚钱不易,到跳蚤市场义卖自己的物品,却被贴上“史上最小炫富女”的标签。视频拍摄者甚至不怀好意的问小女孩“你是不是在炫富?”一个七岁的孩子对金钱都没什么概念,哪里知道“炫富”?孩子口中的“爸爸是特大官”“住城堡”跟在大人们的理解更有天壤之别。在孩子眼中,开公司的爸爸就是“特大官”,而非人们以为的X长;在孩子的童话世界里,爸爸妈妈把自己当公主,她家的房子就可以是“城堡”。为什么非要用恶意来揣测一个小女孩的天真话语和善良行为?当仇富变成一种习惯,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官二代”凭借父母权势就能获得一份好工作,贫苦学子寒窗十几年却为求职撞得头破血流;“富二代”不劳而获,开名车挎名包,普通老百姓为了一套几十平米的房子过着苦哈哈的生活。现实的不公让人愤怒,而网络社会为这种愤怒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出口。论坛、博客、微博的兴起让普通百姓也可以掌握舆论话语权,一次爆料,一个视频就可以让官员、富豪身败名裂,万能的“人肉搜索”更令人闻风丧胆。
引用知名网友六段华章的观点,这是一个“权利社会与舆论社会博弈的时代”。在这个钱权可以转化的社会,官僚和富人虽然占有了更多的资源,拥有特权,但网络让普通大众获得了“舆论”这一与“权力”抗衡的武器。贴标签成为一种有效的斗争手段,“被官二代”“被富二代”的杀伤力不可小觑,著名的药家鑫案就被视为舆论的一次里程碑式胜利。
“官二代”“富二代”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中性的,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然而事实上这两个词带有了某种特定的色彩:“官二代”总是能与“仗势欺人”“飞扬跋扈”联系在一起;“富二代”又与“游手好闲”“挥霍无度”脱不了干系。不可否认,一些“官二代”的坑爹行为和“富二代”的脑残举动给人们留下了坏印象,早有李启铭撞人高喊“我爸是李刚”,后有郭美美高调炫富祸害红十字会。以至于后来“卢美美”做慈善时也遭人质疑,当富二代投身公益都换不回社会的尊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谓“人多就是力量”, 而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富人毕竟只是少数,多数人是对富人羡慕嫉妒恨的贫苦大众。如果说仗势欺人和挥霍无度的“官二代”“富二代”不少,那仇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人恐怕更多。普通大众拥有了监督、反抗的力量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当仇富成为一种习惯,须谨防神经过度敏感,乱贴标签,以“多数人的暴力”导致舆论被滥用,伤及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