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网易一条“网易彩票800万巨奖得主:将捐部分钱给家乡修路”的帖子引人关注。内文称,9月22日,山东彩民中得863万元福彩大奖后,明确表示不会捐款给慈善组织,原因居然是因为郭美美。
因郭美美事件拒绝捐款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还是实情?是个例还是会逐渐蔓延开来?在这些绕不开的问题面前,带给社会的反思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慈善组织的自我救赎方面。
就新闻来看,因郭美美事件拒绝捐款不是托词,而是发自个体内心的判断,因为该中奖人并非一毛不拔,而是“考虑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家乡修条路,支持一下家乡经济”,放在慈善话语框架中的理解就是,公众并非没有同情心,更不是没有慈善热情,只是缺少一个出口,缺少一个可以承载民众慈善之情勃发的制度通道和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更要命的是,中奖彩民的不捐款姿态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和同感。
由此,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声称和否认慈善捐款受到郭美美事件影响,但是,面对如此社会情绪,该如何直面和消解,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如何消除郭美美事件的负面影响,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一个社会命题。
否则,当更多的公众认可因郭美美事件拒绝捐款,就意味着我们的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将陷入“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之中。
所谓破窗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简单地可以归纳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当因郭美美事件拒绝捐款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时候,难道不就意味着慈善热情的消退吗?不就证明了公众的慈善热情正在被过度伤害吗?从本质上说,因郭美美事件拒绝捐款就是破窗效应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的体现,更是对公众慈善热情的“秒杀”。
进一步说,如果慈善组织忽视自身的制度和机制困境,认识不到自身形象在公众中遭遇的隐性危机,那么,就只能让因“郭美美”不捐款背后的社会暗示蔓延。一般而言,社会成员慈善意识与慈善捐赠行为呈正比例关系,慈善意识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越高,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数就越多,获得的慈善资源就越多,但因“郭美美”拒捐款背后的破窗效应则颠覆了这一常识,并且在我国公众慈善意识不强前提下,这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是致命的。
惟有谨慎对待和消除因“郭美美”拒捐款背后的破窗效应蔓延,才能提升民众对慈善捐助的自觉性,才能给公众和社会以期待。
现天下此类之事,皆莫过于此。
滚动资讯:

“郭美美”的破窗效应,道出了“同类”的痛
发布时间:2011-09-27 来源:新华博客 作者:xitaizi
相关阅读
- 2017-01-24甘肃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回应微博“整形美容来甘肃”:系转发
- 2016-07-11历史的转折
- 2016-06-29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 2016-06-2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 2016-05-08胡卫民医生流泪给网友提建议
- 2016-04-27五月花开
- 2016-04-21远足有感
- 2015-04-02小米红米手机2A:4G双卡双待+价格低至599元
娄底新闻
- 娄底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邹文辉主持
- 娄底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娄底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会议召开
- “干”字当头,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娄底力量|湖南日报
- 邹文辉与国网湖南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明煦座谈
- 娄底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邹文辉主持
滚动新闻
- 娄底:上半年存贷款余额增速度均居全省第三
- 邹文辉到双峰县督导安全生产和抗旱工作:突出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 防控一线,总有她的身影——记2020年度娄底市三八红旗手刘碧微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 “玩”生态旅游 “秀”农村活力
- 一身警服 一生热爱
湖南新闻
- 省高院发布报告:去年涉征案"民告官"一成胜诉
- 湖南首届"瓷博会"开幕 3000余件陶瓷艺术作品参评
- 成品油价下调 我省93号汽油重回“5元时代”
- 长沙地铁2号线西延线首列列车抵长 每列车有6节
- 下月起规范车辆救援服务 车辆施救告别"漫天要价"
- 长沙公积金使用率超8成 90㎡以下首套住房首付2成
焦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