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何处安放那张为我们养老的床?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中新网社区  作者:徐迅雷

    何处安放那张为您养老的床?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是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也就是不到2%。《新京报》报道说,北京的第一社会福利院是“标本”的养老院,目前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

    不仅仅是北京,其实全国都差不多,比如杭州市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百万,而养老床位不到两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同样是不到2%。我们知道,“老有所依”所依靠的基本上是四个路径:靠自己、靠家庭、靠社会、靠国家。“无疾而终”的人越来越少,“靠自己”已是越来越靠不住了;“靠家庭”是多数,是最基本的现实,这让我想起曾让万千网民尽动容的照片:

    在安徽亳州,97岁的徐张氏给60岁的儿子喂水——自从儿子许全意1970年生病卧床不起后,母亲徐张氏就担起了照顾儿子的重担,从黑发到白发,40年从未间断……

    “靠社会”是指社会性的、民办的养老机构担负养老功能,以及其他非家庭非政府的养老情形。这就是香港著名电影《桃姐》里所呈现的情态。那天我在影院里看《桃姐》,看得泪流满面、心绪翻滚。年迈而孤独的佣人桃姐病倒了,几近“老无所依”,幸好有主人家的少爷成了她的“干儿子”,送她进了老人院,而且经常来照顾她,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来看待……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反映了香港老人们的养老状况,确实感人。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这样的期待:我们的养老院,应该像幼儿园一样多,它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让老人们方便养老,从而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个地方有多少幼儿园,就应该有多少养老院,这是最最理想的状态,个中道理不用我多解释,细细一想你都明白。《桃姐》所反映的香港养老机构,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不很大,但很多,相当方便。

    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新标准,18—44岁为青年人,45岁—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为老年人,90岁以上称为长寿老人。我们以平均预期寿命80岁来算,参照世卫组织的标准,可以将老龄大致分为3个阶段(具体可以按实际情况上下浮动):第一阶段是60—74岁,退休之后、身体比较健康、还能蹦蹦跳跳的“年轻老年人”阶段,这是人生的“第二青春”;第二阶段大致是,75—78为“中期老年人”;79—80为“晚期老年人”,主要是指难以自理、需要更多关怀的老年人。尽管每个人的寿命不同,但基本过程大致是相同的,这就是“老龄三段论”,也就是“养老三段论”。

    在不同的三个阶段,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同,这决定了老年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对养老进行分阶段对待,而不是平均用力:在第一阶段,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补充;在第二阶段,以集中养老为主,让民营机构来承担,要用大政策、大优惠来大力发展民营养老院;在第三阶段,以政府养护为主,高度重视临终关怀。

    这样,就回答了“谁养桃姐”这个问题:先靠自己与家庭,然后靠社会机构,最后靠政府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