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想医治“份子钱”这个怪胎 打破垄断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2-02-29   来源:中新网社区  作者:暮良

    27日,交通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宣布从今年3月起开展为期两年的“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全国将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承包挂靠制;同时还将开展以车辆承包费用(即“份儿钱”)、休息休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集体协商。

    (2月28日《人民日报》)

    在时下中国,出租车行业可谓是一个充满太多矛盾怪诞现象,显得相当不够和谐的行业。比如,一面是,出租车司机们“牢骚满腹”,普遍抱怨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另一面,广大乘客消费者对于出租车行业同样深感不满,报怨 “打的难”、“拒载”、“宰客”。

    这种背景下,三部门推出“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希望通过 “推行员工制经营模式”、“集体协商”来化解矛盾、促进出租车行业的和谐,当然应该予以肯定和欢迎。但是,仅仅依靠这样一些措施,是否就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种种出租车行业矛盾?恐怕并不能让人感到乐观。

    首先,应该看到,上述“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际上仅是一个局限于行业内部、停留在改善“公司—司机”关系层面的举措。因此,即便它能完全达到目的“让驾驶员能有尊严地劳动,让企业能健康发展”,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出租车行业与消费者、整个社会本身的关系,便能同时得到改善,比如彻底解决“打的难”、“拒载”之类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从彻底消弭出租车行业不和谐制度根源的角度来看,“员工制经营模式”也好,“集体协商”也罢,其实都并没有切中问题的真正要害和关键出租车行业长期存在的垄断管制。比如,公司对于出租车市场的垄断经营地位,政府对于出租车行业包括数量管制、准入管制、价格管制在内的全面管制。

    以饱受司机诟病的畸高 “份儿钱”为例,它究竟是一种什么“钱”?显然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 “经营管理费”,说白了,其实就是出租车公司基于政府管制和自身垄断地位的一种“垄断租金”。在强势的行政管制之下,公司从政府手中拿到的出租车经营牌照是一种高度稀缺资源,而将这种垄断稀缺资源价格尽可能地抬高,以“份儿钱”的形式回收垄断利润,显然是出租车公司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势下,一方面不触动垄断管制本身,一方面又指望通过“集体协商”来降低“份儿钱”,无疑不切实际。

    退一步讲,即便“集体协商”能降低“份儿钱”,那么它也只是出租车行业内部垄断管制利润的重新分配,并不意味着垄断管制利润本身会消失,更不意味着这种降低的好处会最终惠及消费者,广大出租车乘客依然还是要通过同样被严格管制且不断涨价的出租车价格为这种垄断暴利埋单。

    就此而言,要实现包括“和谐劳动关系”在内的出租车行业和谐,根本之计在于,从源头上逐步打破高度管制垄断的管理制度放松计划经济色彩强烈的数量、准入管制,不断促进出租车市场的开放和竞争。这样一来,不仅司机会彻底摆脱“份儿钱”的盘剥,减轻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收入,消费者也能从中享受到更加充裕、廉价的出租车服务,不再为“打的难”、“拒载”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