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千年古县的“蝶变”轨迹
发布时间:2011-08-16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朱吉良 李劲 袁晓晖

    资江两岸,高楼迭起。江面,双桥飞架车如流;江边,十里长堤美如画。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人。新化县城,正由过去资水西岸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袖珍古镇,向娄底所辖县市中的第二大城区挺进,娄底次中心城市已经呼之欲出。

    对于一个拥有近140万人口的大县而言,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建设和经营好城市,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十二五’期间,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选战略,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有效平台。”县委书记吴建平告诉笔者。

    一个人大代表的“城建八问”

    “没有一条直路,没有一栋高楼,没有一条亮街……”曾经的新化县城,给许多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然而,千里梅山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最近几年,新化的建设发展真是突飞猛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化县县长胡忠威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

    新化久居城区的居民非常清楚,这里的城市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多么坎坷的历程。

    早在1994年,新化县委、县政府就开始了城区改造,并先后完成了青石街、工农河、城西路、迎宾路、南正街等重点建设工程,使县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城市规划滞后,使这座城市的建筑就像“补丁摞补丁”,城市没有“呼吸”的空间,拥挤的城市失去了都市的大气与灵气。小规模、小范围内的修修补补,再也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

    为了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和谐、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城市,新化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思考,全县人民也在思考。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一些最普通的城市居民都在关注新化的城市建设。一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城建兴县探问”建议,让新化的决策者们开始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思考着这座城市建设的发展未来。

    在这篇建言中,他一问“作为一座千年
古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落后”。二问 “新化城市建设,如何定位”。三问“怎样的城建,才能体现老百姓利益,分享改革的成果”……接连八问,问出了人们的思考,问出了县委、县政府求新求发展的决心。

    脱胎换骨的城建版图

    2005年元月,一次彻底改变新化城市面貌的会议召开了。

时任县长的吴建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立足高起点,面向新世纪,大力实施“城建兴县”战略。之后,一个“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被明确写进新化城市总体规划。吴建平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以‘百年负责’的精神,以创新的意识来建设城市,以文化的意识建设城市,以大气的意识建设城市。”

    2005年4月,县委、县政府组建了新化县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和新化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谋划大思路,构筑大框架,实施大投入,实现大发展”,开始了以少量启动资金撬动民间资本,通过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市场化多元化融资建设的良性循环。

    作为大力实施“城建兴县”战略的开篇之作,总投资2.2亿元的天华南路改造集中展示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韧劲。在城市防洪堤工程实施之前,这个集
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住宅于一体,兼具现代、时尚和国际化特征的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化最大的一个城市改造项目。

    继天华南路改造工程后,一个个更大的城建项目开始列入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城市防洪堤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5亿元,将发挥四大主体功能:一是防洪功能,使河东、河西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二是排涝功能,整个城区排涝由无防御能力提高到10年一遇;三是观光功能,防洪堤以“十里梅堤”展示梅山文化精髓,实现江、堤、路、滩、坝、园、场巧妙结合;四是“名片”功能,防洪堤工程将成为新化县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向外展示新化新形象的“名片”。

    越来越精彩的城建舞步

    找到了科学发展的路径,就能拓出新化城建的丽日蓝天。

    五年来,新化县共启动城建项目67个,其中已竣工项目32个,在建项目35个,总投资规模达到21亿元。

    明源阳光购物公园、辉映江岸高档住宅小区,永兴街旧城改造、北塔综合区改造……一批批解决老百姓住房需求的精品楼盘走向市场,一条条背街小巷的建设与改造接踵而至,新化县城面貌每天都有新改变。

    市民高度关注的城市风光带正在加速推进,城东行政科教、城中商贸旅游、城西物流集散等功能区逐渐浮出水面,以琅塘、西河、洋溪为中心的小城镇群相继成形……县城承载力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市辐射力逐步提升。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扩容与提质共举,积极顺应群众呼声,全面深入、持之以恒的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城区卫生状况彻底好转,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民满意度空前提升,回乡人士好评如潮。

    从1994年城东经济开发区的打造到城西的拓展,从修修补补式的改造到“城建兴县”战略的浓墨重彩,新化的城市建设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一次化茧成蝶,娄底西部、湖南腹地,一个极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新型城市开始悄然崛起。 

    但新化城建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顿。

    就在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集酒店、购物、娱乐、旅游、会展、居住于一体,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总投资7.5亿元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新化世茂城市广场正式破土动工。它的建设,将为千年古县再次树立新的地标。随着一个个城市建设工程的完成,古老的梅山大地,展示给世人的,已不再只是贫穷与落后。她的风生水起,她的浴火重生,她的精彩脚步,已经让外部世界感受到这座古城活力的涌动和迸发。

    “新化的变化让人惊诧,新化的经验值得推广!”娄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易鹏飞到新化调研时,面对眼前的巨变,发出了由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