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梅山】紫鹊界梯田,两千年前的活遗产
——大梅山文化旅游节暨紫鹊界梯田研讨会之专家篇
记者 谢能武 见习记者 朱意志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境内,东邻槎溪镇,西接奉家镇、北靠文田镇、南与隆回县鸭田镇、金石桥镇接壤,西南与溆浦县相连,属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体系,以风车巷最高海拔1585.2米为基点,向东北方向呈扇形展开,其中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30多座,紫鹊界海拔1236米。
紫鹊界梯田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完成于宋、明,是古梅山峒先民将早期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相融合、最后完全过渡到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规模宏大,位高坡陡,形态极为壮观。在它周边2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谓无山不有田,梯田总面积10万余亩,集中于紫鹊界周边的核心景区面积达2万亩以上。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开凿,从海拔500米到1200米之间,共500余级,坡度30-50度之间,其面积之大、坡度之陡峻、线条之流畅、形态之优美,充分显示出紫鹊界梯田的自然美与古朴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紫鹊界梯田,2004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007年4月荣获湖南“新潇湘八景”和“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称号,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拟重点支持的遗产地名单”,2009年8月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第九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并被评为“大众最爱之湖南旅游目的地”。
2012年9月26日至10月7日,湖南首届大梅山文化旅游节暨紫鹊界世界梯田研讨会在新化召开,活动吸引了十余万游客前往参观游玩,更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更生,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农村局局长艾云航,世界农业遗产委员会著名专家闵庆文等二十余名专家、学者的集体参与研讨。在随后一个月的连续实地走访中,不少专家、学者更是眼闻目睹了用稻草编织而成的香草龙、地滚龙,娱人娱神的傩戏傩舞,祖传父教的刀枪棍戟,几千年一成不变的干栏式板屋以及一锄一耙的古老耕作方式。有专家感言:从宗教信仰到图腾崇拜、从饮食起居到民风民俗,乃至那“呜啊”“呜啊”的劳动互助挖土歌中,能深刻感受到在紫鹊界一带依旧原汁原味的传承不息。
“紫鹊界梯田,胜似瑶池,甚似天堂”,“不愧是两千年前的活遗产”。专家认为,其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先民能科学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土壤体征,因地制宜修建梯田,灵巧地镶于山坡,巧引巧灌渗泉流水。
无塘无坝无水库,梯田越旱越丰收
聂芳容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水利厅教授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贡献奖水利专家、湖南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紫鹊界梯田很好,很美。这个地方,春天看了是水光粼粼,夏天看是绿意盎然,秋天看是金光闪闪,冬天看银装素裹。可以说胜似瑶池,甚似天堂。
紫鹊界无塘无坝无水库,水源充足,无渠道和抽水机。更神奇的是人家干旱得很厉害的时候,这里是大丰收。湖南连续干旱30天是大旱灾,连续干旱90天是特大的干旱,但紫鹊界是越干旱越丰收。“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天下大难,此地无忧。”多年来,紫鹊界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已使当地农业生产受益2000多年。
聂芳容曾经和几位院士和专家到紫鹊界考察过多次,不少专家提出这么多水肯定是泉下水,从岩石里面,从别的地方压过来的,冒过来的。武汉水院的张院士是专门研究地下水的,但是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个地方为什么越干旱越有水,为什么半山腰上这么多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它的降雨有其特殊性,大概500到1000米的地方有地形雨,越是干旱的地方它的盆地上浸出来的水冲到了半山腰上再也上不去了,就降下来了。它的植被条件比较好,山顶上是森林,水充分的渗透到土壤里去了。第二个,它的土壤含水比较发达,含水量吐水量也可以,它的吐水有规律,基本不漏水。
紫鹊界梯田初恳于秦汉,距今两千多年
熊传薪 (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考古专家)
梯田本来是种自然资源,但是梯田毕竟是人类开发的梯田。熊传薪从考古资料认证,紫鹊界梯田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发的。
在新化及周边地区,我们发现了大概距今3000到5000年的文化,就是陶器、瓷器,这些陶器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发现的这些陶器、瓷器和古文结合的话了,就相当于历史记载的“三苗”。“三苗”是南方文化的一种联盟。三苗仅仅根据史书记载,还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而三苗以后,就是战国时期,就是“武陵蛮”,“长沙蛮”,这是从史书记载。
梯田是人类开发的,就必须要实物来考证。熊传薪以前考察的时候,在这一带曾经发现了战国晚期到汉代初期的一些实物, 一种是劳动人民用于打野兽的石矛,另外还有用于与野兽斗争的一种兵器,剑。还有一种铁器时代的铁斧,铁器时代是我国春秋晚期后开始替代铜器的一种铁质工具。就是无论是兵器、乐器、还是劳动工具,无论是从造型还是文字,都证明它是属于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
熊传薪认为,紫鹊界梯田从秦汉时期开始开垦一直到现在,陆陆续续这么大一片,经过我们的祖先、前辈这么多世世代代的开发,才有我们规模这么宏大的梯田。“紫鹊界梯田不愧是两千年前的活遗产”,这梯田不仅具有自然美还具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现在来开发它、利用它、保护它很值得。
既要发展旅游业,又要教育青年立足本地
徐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与地区发展委员会主任)
“看到这个梯田,我非常的激动,在一个深山老林当中,有这么大面积的梯田(居世界梯田首位),形成梯田的各种形状分布各异,科学技术也被利用的非常好,我觉得收获很大。”徐更生说。
在徐更生看来,紫鹊界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特点,现在很多人到紫鹊界来旅游,保护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们梯田应该采取保护措施。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们有这样一块地点,我们把它利用好,就可以减少粮食压力。”从国家整个来讲,我们的粮食是比较紧张的,13亿4千万人口,我们农产品的进口,各种粮食大豆都是居世界首位。今年像俄罗斯,完成产量从9000多万吨减产到6000多万吨,没有出口的粮食。像美国,它的玉米减产很严重。过去国家领导人说过,我们的粮食要立足于自给自足,95%,所以这个不可轻视。
为什么紫鹊界的水这么好,因为它是石灰岩的山,山上有树有植被,这样它就保护了水的利用。“我们如果把山都开垦了弄光了,那水就没了。所以我们生态要注意保护。”徐更生说,新化是湖南中部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此很多农民在外地打工,失去了一部分青年劳动力,有一部分梯田就开始荒废,所以我们的政策要跟上去,既要发展旅游业,又要增加青年就业,要教育、鼓励青壮年立足本地,把紫鹊界梯田深耕后作。
大力发展合作社,让农民从组织中受益
艾云航 (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农村局局长、高层政治理论专家、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从农业经济的角度,艾云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植被情况、产业结构上面来讲,希望能够有更好的研究。因为我们现在梯田上面生产的比较简单,产业结构比较简单,“我觉得还有可能往上提,在品种上面。我特别有感觉的就是早上吃饭的时候,鲜牛奶都没有,这个是我觉得我们中国农业结构中间一个巨大的空缺,而且是农业中间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余力的可能,我觉得这个同样在这个地方也是,这么多的草,但利用得很不够。”
艾云航认为,在发展旅游业,保护梯田资源情况下,在产业结构上面可以做一个进一步的研究。“因为现在农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关于梯田旅游业的发,这个景区这么大,农民有一万多人那么大的规模,这里面肯定是要农家乐之类的,像这么大规模这么好的条件,我想最后发展下去可能要开辟一些东西搞养生。”艾云航说,“把游客从一天走一遍的过程让它留下来,一天变二三天、一周甚至更长久,这样下来就需要一个农民中间的组织。”
从农业生产上的角度,艾云航认为过去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失败的,那么在现在这种市场经济情况下,我们需要合作社是因为我们依靠小农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是很困难的,我们需要一个载体进入市场,最好的一个载体就是合作社。“我们在前几年搞的有机贡米专业合作社,我觉得这个合作社的发展也就是把我们景区中间的农民组织起来,搞产品的生产、销售。另外就是农家乐、养生,让游客长期的一个星期、一个月更长的时间在这生活,这个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在农民的管理中间,我觉得最好的就是发展合作社,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解读“8大特点”,大力支持申报农业遗产地
闵庆文 (世界农业遗产委员会著名专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国项目办主任)
“我们保护故宫,我可能只采用一种方法,因为皇帝不在里面了,但是我们保护紫鹊界梯田,我不可能让农民不在里面,农民不在里面光让游客来进行观光的梯田肯定是不存在的,没有人耕种的梯田肯定就要垮台。”闵庆文说,如果老百姓不能从梯田保护中受益,他肯定不够积极性进行梯田的维护。如果我们这个地方仅仅是一个自然遗产景点,收入一高,那么老百姓肯定不来种田,他肯定从事服务业。那么这个地方的梯田谁来种,他肯定让别的地方来种,别的地方怎么办,自然就会荒掉或者发生一些矛盾。闵庆文从学术的角度,解读了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区别。
闵庆文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8大特点。第一是活在性,“它得有人参与”。第二是动态性,两千年前和现在的梯田肯定是不一样的,无论它的结构,种植的东西,种植的技术方式,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三是实用性,中国南方的五个稻作梯田都是有差别的,也就是它适应于不同的地方。第四是复合性,“对于摄影师来讲,关心的就是它的景观漂不漂亮,对于水利专家来讲,其问题就是水土、森林保护等”。第五是战略性,粮农组织给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第六是可持续性,紫鹊界梯田有2000年的历史,在农业生态系统里,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经济系统里,是可持续的。第七是多功能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的多功能,对于农业文化的保护,应该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第八是濒危性,由于现代技术的问题,生物技术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等等,使得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技术和物种都在面临一些的破坏。
“农业遗产地怎么样进行发展,我认为紫鹊界已经有这样的基础,我们的品种好,我们的资源环境好,我们的交通条件,我们的经济条件也不让我们大规模的使用农药,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后发的优势。”闵庆文说,今天调查的时候也提到,比方紫鹊界梯田的红米,有的说一亩四、五百斤,有的说是七、八百斤,不管他是说多少斤,就算四五百斤,能达到普通稻谷三分之一的水平,但是我们的价格,现在卖三四十块钱一斤,可能以后更高一些,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价格稳定下来,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的话,我相信这样能更大范围的带动老百姓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梯田。
“我关注紫鹊界已经好几年了,第一次有机会到这里来,看到魏小安先生说世界的紫鹊界梯田,我不知道我们的名字叫世界梯田研讨会是不是和这有关系,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一种胸怀,如果我们能认为紫鹊界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是非常有意义的。”闵庆文表示,如果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第一国际上的菲律宾梯田已经是世界遗产了,国内的哈尼梯田明年可能就会是世界遗产,如果我们做成世界遗产的时候,我们能有什么不一样的,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不会去考虑这么多问题,但世界遗产申报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哈尼梯田已经是,紫鹊界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要说出来和那个地方有什么不同,这可能要进行系列的研究,可能会使我们下一步的申报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
“紫鹊界梯田已经申报了国家级农业遗产地,我非常高兴,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一定会大力支持。”闵庆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