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印象大梅山】大江大海大梅山
发布时间:2012-10-30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谢能武 朱意志


【印象大梅山】大江大海大梅山
——大梅山文化旅游节暨紫鹊界梯田研讨会之学术篇
记者 谢能武 见习记者  朱意志

    曾几何时,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梅山文化的热潮。梅山文化出自何时,来自何方,它的本源在哪里?带着疑惑,借湖南首届大梅山文化旅游节暨紫鹊界梯田研讨会之机,记者走近了梅山。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梅山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泛指湘中一带的山区,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蛮峒,其地千里,东接潭(今长沙),南接邵,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澧(今常德澧县)”。概言之即今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的资水流域和雪峰山区,广达5万多平方公里。

    至于梅山的得名,一种说法是荆楚一带山上多杏梅,这块地方故称为梅山。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入侵,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到了今江西一带,梅投奔了同是越人的鄱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战后,梅率家族来到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梅筑寨而居的这一带便称之为“梅山”。

    历史终究有一些不可考,但无论以哪种说法,梅山文化应该就是指安化、新化这一带山区流传的文化,而研究、发掘大梅山地区的神奇诡秘则有于大江大海一般滔滔不绝。

    梅山文化

    据了解,生活在梅山这块土地上的梅山蛮,史称为莫傜(即不用服徭役),是南蛮的一个分支,是九黎三苗、蚩尤和盘古的后裔,“旧时不与中国通”便是其鲜明写照。

    “莫傜”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不仅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型,创造了伟大的梯耕文明,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信仰、歌谣、武术、医药、饮食、娱乐等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及与外地迁徙而来的移民带来的地方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化糅合,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述的梅山文化。

    有专家考证后认为,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

    “梅山文化”自80年代中国长江文化研讨会被确认以后,引起了学术界、史学界、民俗界、海内外华人华侨以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著术颇丰,硕果累累,后又通过三届全国性的梅山文化研讨会,推动了梅山文化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地处古梅山峒核心区,梅山文化的特性表现得尤为古朴,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梯耕稻作文化的奇观,而且可以领略原生态的梅山文化的无穷魅力。   
   
    蚩尤文化

    梅山是蚩尤文化的发祥地。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中国远古确实有黄帝、炎帝、蚩尤等人,他们活动于距今5600年前。蚩尤早期活动于安化、新化一带,后来在庐山脚下发掘五金并炼制兵器,成为了中国的“兵器之祖”。

    有史书记载,蚩尤的势力日渐强大后,与黄帝逐鹿中原,两军于梅山对垒,历经大小七十一战。开始,黄帝败多胜少,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战斗,黄帝被梅山重重烟雾所困,难辨东南西北。到夜晚,黄帝看到天上北斗星斗柄转而斗头不动,触发灵感,遂造出“指南车”,车上木人不管怎样转动,手指始终指向南方。依靠“指南车”,黄帝最终突围逃走。遗憾的是,“指南车”技术后来失传,直到“司南”发明,“指南针”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据称,回到中原后,黄帝联合炎帝及其他部落,勤练士兵。而此时,蚩尤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黄帝集结所有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与蚩尤在河北涿鹿进行最后的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斩首后尸首分两处埋葬。据传,蚩尤所戴的木枷抛掷荒山,化为枫林,枫叶之所以那样红,乃蚩尤的鲜血染成。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