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傩戏是梅山傩事中傩仪、傩祭、傩艺的一部分,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抛牌过度》、《庆梅山》等巫傩活动中,并能以傩戏剧目形式独立存观。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的夜晚,动了春雷后一般不再搬演,地点在民居堂屋傩坛前,在一天中正式的巫事仪式之后。表演傩戏必须佩带与表演角色相称的傩面。傩面俗称脸子,现存表演傩面有开山、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九个种类。与此相关的有傩神头像如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韩王等,做为神像置于傩坛两侧。此外,有面像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据介绍,现在安化山里还能看到一种傩舞,叫做“请七姑娘”,所谓的“七姑娘”就是传说中下凡配董永的七仙女。具体内容由施法者(巫婆)任意让一男子手持一竹棍坐在板凳上,巫婆口含冷水喷之,然后念动咒语,使男子“入定”,巫婆且歌且走,中了巫术的男子便会从板凳上站起,跟随巫婆的歌声应和,手中竹棍能舞出各种棒花,更奇特的是,男子在此过程中歌喉、身段扭捏无一不似女子,最后巫婆以冷水将男子喷醒,男子则恍如做梦,不知所为。
一位研究傩文化多年的老先生告诉记者,梅山傩舞场面最为壮观的是在端午节祭祀张五郎,所有山民倾巢出动,观看傩戏傩舞。舞者袒胸露腹,脸上以油彩画得花里胡哨,手拄木棒,齐声呐喊,声震天地,如醉如痴。观者热血沸腾,如癫如狂,不由自主。
民风民俗
武术 新化地处资江中流,古为梅山,称为岩邑,人民崇尚习武,明清两代更盛,习武者遍及全县各个村寨。1936年12月《湖南国术》月刊记载,新化县有25%的人会武术。新化民间习武者比比皆是,江湖侠客层出不穷,武功高人不断涌现。
梅山武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为赵天祥所创,具有很强的渔猎文化特色。梅山武术中的许多武器往往就是劳动和生活的工具,如常见的梅山武术器械有板凳、方桌、烟斗、铁尺、耙、齐眉棍等。梅山武术的独家兵器“耙”,就是梅山祖先打虎用的工具,独家双兵器“铁尺”,也是从这类狩猎工具演化而来的;另外,梅山先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用的扁担、长烟筒、板凳都演练成了可随手取而用之的兵器。
据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梅山武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武术套路也得到了完善,民间武术活动也日益繁荣。如梅山南拳、南刀、梅山棍、梅山铁钗、梅山锏、流星、钯、板凳拳、桌拳等。梅山武术逐渐走向大众化,群体类的武术活动日益增多,每逢过节,武术表演必不可少,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梅山武术还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兴起了武术热,各地武术团体日益增多,交流也越来越广,梅山武术因而迎来了又一次的大发展大跨越。据称,梅山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两条线路: 一条是以正宗的梅山武术为传承的武术门派,另一条则是吸收了外来武术以求发展的武术门派。
山歌 古梅山人在几千年的劳动中创造的歌谣一直流传至今。梅山歌谣数量之多,可谓叹为观止,《歌本歌》中唱道:“歌本三千又七百,歌有十万八千零”,《山歌传》中也唱道“十万蚂蚁一路行,十万山歌同本经”,可见歌谣(民歌、情歌)不可胜数。
梅山歌谣不论长篇短制,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提取生活的原型,构造诗化的情节和故事。新化山歌种类可分为劳动歌(包括田歌、猎歌、樵歌、渔歌、采茶歌、号子等)、生活歌、仪式歌、时政歌、情歌、历史传说歌等。
这些歌谣普遍在民间传唱,并形成独特的“土”、“野”、“痴”、“逗”、“俏”的地方风格。
梅山歌谣除平腔(包括高腔)外,还有花腔、弹腔、波罗腔、滚板腔以及锣鼓山歌等多种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不管哪种山歌,起音都比湘南的客家山歌、湘西的盘歌、洞庭湖区的荆楚山歌都高,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歌声抬得山转水动。在句式结构上,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也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演唱起来更是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