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印象大梅山】大江大海大梅山
发布时间:2012-10-30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谢能武 朱意志

    蚩尤死后,其部属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发配到新化、安化一带为奴,称为“黎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人民群众)。这些黎民百姓深深怀恋蚩尤,希望能得到他的护佑,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奉蚩尤神像,就悄悄地造了一个张五郎神像供奉在神龛下。与其它神像不同的是,张五郎三尺神像是倒挂着的。当地的老人说,这是希望蚩尤神(张五郎)能解救黎民于倒悬的意思。可见蚩尤其实是深得民心的。现在人们把蚩尤刻画成暴虐的形象,是受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传统思想的影响。“如果蚩尤战胜,未必就不如黄帝。” 
 
    据史书记载,蚩尤对后世、对梅山文化的影响,最主要是体现在渔猎文化上。蚩尤部落因为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其子民靠上山捕猎、下河捉鱼为生。在安化山里,出门打猎流传的“三纵五横”法,相传就是蚩尤留下来的,其法具体操作为:出门向东走七七四十九步,以树枝在地上画五横三竖,在上面放一块石头,念动咒语,咒曰:“三纵五横,吾今出行,蚩尤卫道,神鬼不能近,虎狼不得侵……”。咒毕大步上山,不要回头,据说使用此法,可保猎人一天平安。安化、新化一带水田里多泥鳅,至今人们在捕捉泥鳅时通常捉到第一尾,即以衣袖裹住,咬断其尾,然后放生,如果在同一天第二次又抓住了这条没有尾巴的泥鳅,就必须上岸,不再继续捕捉,否则会遭天谴,当地人认为,这是蚩尤神的旨意。
   
    由此,学术界大胆推测,对梅山文化影响深远的蚩尤文化实际上很接近巴楚的巫文化。
   
    峒蛮文化

    “梅城镇外紫云山,辟建公园事颇难。秃山本来少树木,荒峰且幸有祖庵。梅王塑就巍巍立,石级铺成缓缓攀。亭曰流芳彰义举,伫看异日展新颜。”这是刻在梅城紫云山流芳亭里的诗句。流芳亭为修建紫云山公园时由群众捐建,亭内镌刻着捐款人的姓名。 
 
    在紫云山公园拾级而上,半山腰塑有峒民首领扶汉阳像,扶汉阳头戴金盔,身披铜甲,手拄三股托天叉,其状颇威武。游人至此莫不肃然起敬。  

    据了解,扶汉阳生于残唐五代之末,活动于北宋初期。其时,扶汉阳在梅山一呼百喏,被峒民推举为梅山左甲首领,与右甲首领顿汉凌统领十峒。扶汉阳率峒民在崇山峻岭之间劳作,与大自然和官府斗争,很得民心。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太祖皇帝,扶汉阳桀傲不驯,不肯归顺。在扶汉阳心里,一如司马迁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要向北宋王朝俯首称臣?遂与势力强大的北宋王朝分庭抗礼。一山不容二虎,扶汉阳成了北宋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太宗皇帝赵光义命将领翟守末、田绍斌率兵讨伐,扶汉阳与宋军转战梅山。

    遥想当年,扶汉阳率领军队在梅山腹地“杀气三声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何等气势,又是何等的威风!扶汉阳屡败屡战,誓死不降,最终因众寡悬殊,不敌宋军而阵亡,梅山人深切怀念,尊扶汉阳为“梅王”,扶汉阳及其峒民因其野蛮和反抗精神著称于后世,北宋王朝因惧其反抗精神而称梅山人为“梅山峒蛮”,梅山峒蛮文化由此而来。

    傩戏文化

    梅山地区山高路陡,林密谷深。现在在安化、新化一带方兴未艾的傩戏,其实就是由一种敬神仪式逐渐衍变而成的戏剧形式。  

    新化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属梅山傩戏的一部分,以湖南省新化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新化土著巫傩传承的傩戏,实为保存原生态最完整的傩事原始戏曲。

    据史料记载,新化傩戏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见俗人祭礼祀,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

    新化傩戏是新化县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的戏剧形式。它们大多没有规范的演出脚本,唱腔为民间小调;主要角色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需要,常常临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道具除傩艺师自带的头匝、鱼腹巾、师刀、兵牌、师棍、法衣、法鼓、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外,东道主家的竹水筒、斗笠、蓑衣、板凳、锄头、柴刀等日常用具以及观众,都可充当道具。伴奏用锣、鼓、笛、牛角号等简单的傩事乐器,伴奏的神祗(读奇)有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梅山神等。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