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新事琳琅满山乡
发布时间:2011-09-28   来源:湖南日报都市资讯  作者:陈远志 邹常辉
    新化县水车镇,演员、模特儿、摄影师以及被农民昵称为“红娘”的经纪人等,行走于山间地头。“新型职业”的诞生,凸现出新农村的新变化。   

    新化县水车镇老街罗绍的爱人过生日,特请 “演出队”前来助兴。在欢乐喜庆的锣鼓声中,紫鹊界文艺演出队闪亮登场,以舞蹈《开门红》,开始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出。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家和万事兴》,小品《三个媳妇敬婆婆》,舞蹈《春天的故事》,还有嘉宾现场点歌。丰富精彩的节目,场面十分热烈。水车镇目前已有40余支文艺表演队,专门从业人员达300多人。村村都有“农民艺术团”或“农民管乐队”。
    
    “我们平时独立联系演出,场面大时几个演出队友好合作。虽然不能和城里专业队比,但也有不少粉丝。同时,收入也不菲。演出队每人年纯收入不少于1万元。”紫鹊界演出队罗队长眼角上扬,显得非常开心。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有时还远赴隆回、新化县城、娄底市区等地进行演出。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紫鹊界梯田景区,一位肩挂单反相机的年轻男子,穿梭于田间地头、观景台前。远处传来喊声:“肖师傅,快到我们这里来照张相。”原来他是乡村流动照相师。
    
    “看这里,笑一个!”快门锁定的瞬间,肖师傅也笑了,“看到了这个商机,便自学起照相技术,背起相机走乡串户。”他用的是进口数码相机,并随身带着手机,一有乡亲打电话,便赶紧赶去。一到旅游季节,生意很不错。他说,最近几年农村发展很快,人们都有了点闲钱,都想照几张相,一是自己欣赏,二是寄给在外打工的亲人。
    
    说话间,一对老人又拉住了肖师傅。“娃娃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今年春节还不晓得回不回来,给娃娃照张相,回来了好带起走,不回来就寄出去。”肖师傅给小孩化好妆,配搭好衣服,选了一处背景漂亮的地方,让祖孙3人摆好姿势。 
    
    在紫鹊界的农家特产店、田间地头,几位被农民誉为“红娘”的农副产品经纪人正在向外地客商介绍、销售产品。
    
    紫鹊界的风干板鸭、柴火腊肉、黑米、红米、笋皮、米粉石蛙、金银花茶等土特产远近闻名。过去,山高路远,信息不灵,销售困难,农民吃尽了“人参卖成萝卜价”的苦头。紫鹊界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后,一些闯过市场、经过风浪的青年农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为山里人架起农副产品销售的桥梁。罗顼、罗铁平、奉善文、罗忠强、罗云莲等三十余人,在参加镇里举办的营销培训班后,与广西、成都等地药商“联姻”,为全镇900多户药农当起了“药材红娘”,金银花迅速销往成都、广西、河南、河北等地。去年,他们帮助药农外销中药材80多万公斤,收入800多万元。
    
    “一条销路又打开了!”一辆大货车停在奉家村奉平家门口正在收购金银花等中药材。过秤、装车、付款,6000多元现金到手,“开门红”让奉平乐得合不拢嘴。目前,水车镇有一万余亩金银花基地及其他中药材。“在今年金银花销路不畅的情况下,水车镇的金银花能这么快就找到市场,多亏‘红娘’打开了销路!”水车镇镇长陈永松十分肯定地说。
    
    “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和游人开怀的笑声是奉阿妹最喜欢听到的声音,因为这样声音的多少跟她的收入有关。
    
    这不,今天这拨游客排队等着和她合影,争相穿她准备的瑶家服装,扮一次瑶家阿哥,当一回瑶家阿妹。满面笑容来自山东的游客赵先生说:“能和紫鹊界的瑶家姑娘合影,爽!”
    
    奉阿妹来自隆回县小沙江镇白银村,是个美丽的瑶族姑娘。每天早晨,当青草还含着露珠,宁静的紫鹊界刚刚醒来,她便梳洗打扮好,穿上长长的瑶族挑花服饰,戴上漂亮头饰,同时带上几套花瑶服装,来到“工作地点”。以前在家每天辛苦劳作,也就只能糊口而已。如今可不一样了,奉阿妹家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里正盘算着过了年重修新房。
    
    红砖搭起的地灶,炉火熊熊,大铁锅里,笋子烧鸡、新化米粉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厨师“罗胖子”挥铲翻炒,头上热气直冒,10多名帮手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水车镇清江村袁国华过70大寿做酒席时的情景。人称“罗胖子”的罗崇石今年40岁,家住水车镇清江村,他在部队就获得二级厨师证,是远近闻名的“大厨”。他最远到过新化县炉观镇,办了120桌流水寿席。
    
    “一人吃千回是荣幸,千人吃一回是耻辱。”时刻保持军人作风的“罗胖子”把印在名片上的话作为人生格言。颇有品牌意识的他还特意制作了30套标有“紫鹊界罗胖子厨艺”字样的紫鹊界白瓷餐具。
    
    乡亲们都说,过去为父母做寿都是请亲戚、邻舍来帮忙,二三十桌要忙好几天。累得要命不说,整多了吃不完很浪费。现在带全套餐具加工费每桌15元,不带餐具每桌10元。“罗胖子”明码实价。算下来,比包馆子便宜30%左右。
    
    水车镇农村新型职业涌现,令人振奋,令人遐想。这是娄底市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个新现象。新型职业既服务于农民,使农村人口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又能为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出路提供更多途径,使“转业”农民离土不离乡。诚然,这些很城市化的职业出现在农村,并不表明城乡已经一体化,农村已经现代化,但是其意义也不仅仅具有象征性,它为我们展示了现代新农村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