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双峰:做活五篇文章 争树一面旗帜
发布时间:2013-06-2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廖海波 赵旖旎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讯(通讯员 廖海波 赵旖旎)今年以来,双峰县做活五篇文章,凝聚发展力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做活“帮扶”文章。健全帮扶制度,完善四大家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县直单位帮扶、派驻新农村工作队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以奖代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模式,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实绩新增或淘汰一定数量的示范村,对扶持3年以上的示范村,逐年分批退出。2013年在2012年的基础上,淘汰了1个一般示范村,3个一般示范村因扶持时间限制退出,3个重点示范村因挂点时间限制调整为一般示范村。

    做活“规划”文章。进一步强化举措,在编制或完善好示范村、示范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扎实推进镇村规划的分步分段有效实施。按照“统一设计、拆旧建新、重点控制、分区实施”的原则,全面启动对全县农村新建住房的规划管理。2013年,全县农村所有新建住房落实“拆旧建新”。由规划部门负责,设计20套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农村住房设计图,各乡镇根据各地村风民俗选择3—5种不同的设计。全县所有农村新建住房户报批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指定的规划设计。

    做活“引导”文章。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如知名企业家康雪林个人捐资6000万元支持家乡蛇形山镇秋湖村搞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近3000万元。娄底市百雄堂董事长熊卫华计划投资3000万支持家乡走马街镇泉井村建设新农村。荷叶镇荷塘村争取曾国藩后裔曾樾计划投资3000万建设新农村,目前,主体工程—曾国藩耕读园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做活“调整”文章。以打造“生态环保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点面联片”的部署,打破粮食种植一统天下的格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促进主导产业形成。2013年,重点抓好蛇形山镇连片示范村的油菜、苗木产业、走马街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休闲观光农业和荷叶镇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印塘乡铁马山村、青树坪镇卫星村等村为重点,大力发展淮山、香芋、紫薯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中心;以三塘铺镇为核心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和红心蜜柚为主的名优水果示范片;以荷叶镇富托村、荷塘村和沙塘乡红荣村等村为重点,围绕曾国藩故里这一人文优势,开展晚清风貌建筑群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文化游的乡村旅游产业;以蛇形山镇天井村、洪山殿镇永红村、走马街梅丰村、泉井村等村为重点,大力发展采摘游、垂钓游、休闲游的生态休闲农业;以洪山殿镇太平村、三塘铺镇朝阳村、蛇形山镇鞍山村、天井、新来等村为重点,围绕建设“绿色双峰”目标,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目前,中心基地已达2000余亩。池塘鱼跳、大棚菜鲜、荷塘书香、苗嫩花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调出的盘盘“特色菜”已逐渐成为双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做活“结合”文章。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绿化双峰四年行动和灾后重建的有机结合,有力整合建设力量,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一方面,将扶贫开发村基础相对好的村纳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可以在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村庄率先规划建设新农村,有力地整合建设力量,实现建设扶贫村和灾后重建村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转型;另一方面,要在示范村中率先开展环境整治及建设和绿化专项行动,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建成环境整治建设和绿化行动的示范村。2013年,有累计20个扶贫村、环境整治和绿化双峰四年行动示范村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畴。

    做活“培训”文章。充分利用举办培训班、“三下乡”活动等途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搞好镇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员经常性培训工作,提升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今年4月,组织了全县17个乡镇、经开新区分管新农村建设的负责人,36个示范村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常任干部,40个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员共130人开办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到建设好的示范村现场观摩学习,开拓了视野,交流了经验,增长了见识,迅速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