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有一名从教20年的普通人民教师,他叫蒋秀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专业,干出了一番好成绩,大伙都说他是“好样的”。
蒋秀召老师自幼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上大学时选择了美术专业。1995年7月走上工作岗位,他的工作岗位是一名乡镇中学教师。那时他的待遇很低,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很多人的眼中并不受待见,以至于一些身边的同事、同学都选择了下海,或者从事第二职业。而他却因为对专业、对教师岗位的热爱坚守下来。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多看书、多练习、多思考。最有趣的是自己一个人带着画具到周围的农田、山坡去写生,而当地人哪里见过这个,都用一种稀奇的目光打量,各种声音都有,其中也有不理解的,认为这个人不务正业,画画有什么用啊!他们哪里知道,要做好一个老师,专业的提高是何等的重要。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梦想,英语学习从零开始,经过两年的准备,考上了美术专业研究生。这是他获得专业提高的重要阶段。
2008年来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工作,大学教学对专业的要求更高了,同时也为提高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蒋秀召继续保持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别人有时间去娱乐,他在房间里阅读、临摹、创作。别人琢磨怎么赚钱,他在给学生指导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他的中国画作品《花雨润山田》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作品展,本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江西省画院等单位承办的展览,全国只有300副作品入选。这一成绩的取得得到领导与同行的一致称赞。2015年他指导的学生作品《暖暖张家湾》在湖南省第十二届高等学校师生美术与设计艺术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老师。这充分说明专业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极端重要性。还是2015年,蒋老师专心提高专业水平,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中的积累汇集而成的《梅山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在地方本科院校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获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这里不得不说其中的一项中心成果:他的专著《视觉梅山——湖南中部及西南部民间美术研究》。
正是蒋秀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热爱,才使得他的专著能得以完成。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史等多门主干课与选修课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担任的教学科目多,最多的一天上了8节课。主干课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也担任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先后担任山水画、花鸟画课程的教学。长期不间断地开设全校性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美术鉴赏。曾经有人高薪聘请他到其他培训机构上课,所给的报酬又高,这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对教学规律与方法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教改理论文章。为了完成对湘中地区的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主要利用寒暑假深入到娄底的各个乡村,寻访记录各地的民居、碑刻、手工编织、服饰等等。几年下来,他几乎成了一个娄底地理通了。
自来到美术系,蒋秀召先后多次获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管理先进个人”、“优秀实习指导老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学校嘉奖。
蒋秀召热爱学生,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他摸索出自己的方法。首先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为学生,把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与特长以及学习要求、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详细情况都做个细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然后建立了一个积极而有凝聚力的班委会,他们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成长的核心动力。经过学习、活动与生活的历练,班级在追求全面发展的积极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了健康向上、和谐进步的良好班风。毕业的时候,有多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多名学生通过了教师编制的考试,成为了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还有更多的学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始了自己就业或者创业的人生。
在一个寒冬的深夜两点多钟,蒋秀召被突然的手机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班上的一名江西籍的学生突发疾病。他赶紧起床感到宿舍,患病学生高声呻吟,情况紧急,于是及时拨打了120电话,将其及时送到医院急诊室。检查开药得预交费用,他又帮先交上去。抬上台下检查、里里外外照看都亲力亲为。经过诊断,原来这名学生身体本来就不好,这回又高烧,得到医生的及时医治才复归平安。如此蒋秀召与其他几名学生才护送这位同学回到宿舍,此时天已大亮。
由于热爱学生,蒋秀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没有怨言;由于热爱自己的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不觉得累;热爱专业的激情让他又创造出大批的艺术作品时,知道他的人无不都这样夸他:“真是好样的”。他就是以这样一颗火热的心,默默地继续前行……(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