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风云起
——双峰县青树坪镇改革发展纪实
周 俊 刘 芾 王松才 陈锡鸿
一座百年历史古镇,承载着时间的厚重与力量。
在湘中腹地娄底,直驱南下30余公里,便能找到双峰县青树坪镇。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先民在此聚族而居,筑土造田、代代繁衍,清代中期即成为湘乡县域的六大集市之一,1912年,青树坪建镇,迄今百年有余。这里,不仅是辛亥革命先驱禹之谟和共和国开国少将匡斌的故里,也是“中南战役”的主战场。
红色思潮奔涌,激荡千年风云变迁,青树坪人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奋进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踏上这方炽热的土地,目之所及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镇预计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亿元,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59元,同比增长7.8%;完成财政收入3216万元,同比增长23.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28.1%。
步入新时代,青树坪镇高举改革发展旗帜,踏上发展新征程,营造乡镇“大发展”格局,奏响一曲“农业稳镇、工业强镇、项目立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的交响乐。
做活土地文章
农业引擎动力全开
依托境内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树坪镇逐步发展了粮食、药材、水果、蔬菜、生猪、水产六大优势产业,一个传统农业镇初步形成,1996年被定为全市持续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乡镇,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已经“浮出水面”。可是,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效率低等难题仍旧制约着青树坪镇农业发展的道路。
寻求突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发展就得先从土地上做文章。2014年,青树坪镇率先推出“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新模式,组建土地服务流转中心,注册成立现代农业开发服务公司,通过“村民-村委会-农开公司-承租者”的模式,将农民土地整村或成片流转,按照特色种养、产业合作、示范企业、农产品加工等多种形式“打包出租”。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流转使用、统一发放租金,引进后的农业企业不再需要与农户逐一签订合同,不仅减少了沟通中的矛盾纠纷、繁琐程序,而且迅速加快了项目的落地时间。
“根本想象不到,免去与农户一个个洽谈的时间,公司从注册成立到正式投产,只花了短短半年。”2016年,看准商机的匡帮凡在当地注册成立了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入2800万元,建成了2条全自动化果蔬饮品生产线、1条豆奶生产线。现在每天能加工饮品17万瓶,有淮山汁、苹果醋、玉米汁、豆奶等10余个系列。
淮山是青树坪镇的“王牌产品”。搭上乡村振兴快车,青树坪镇将淮山产业整合,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整个产业进行精细化分工,形成产业链条。全镇已有淮山专业合作社20余家,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年产1.1万余吨,每亩年产值达3万元。
通过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新培育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镇内35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村级集体经济控股的合作社。目前,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1%,惠及34个村7800多农户,其中整村或集中连片流转200亩以上的村有25个,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可获租金近1000万元。
通过规模经营,青树坪镇把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促进先进技术、农业机械、现代管理在农村的运用推广,加速了传统落后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在发展淮山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新培育优质稻、艾草、红心蜜柚、辣椒等种植基地9个。
告别粗放式、个体化、传统型耕作模式,青树坪镇深化农业产业化改革成果显著,弃耕抛荒已成过去,助力精准脱贫之势与日俱增。
产业提档升级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几处小煤窑、几家石灰厂、几个砖瓦家庭作坊,改革开放之前,青树坪境内工业极为薄弱。与起步晚、基础弱的工业相似,青树坪镇的小型传统型服务业一直以来也处于多而不大、多而不强的尴尬境地。
1995年全镇企业总产值2.3亿元,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4亿元。10年长跑,收效甚微,镇上原有工业企业、服务业普遍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青树坪镇果断转变思路,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提档升级。2016年以来,全镇累计关停42家沟瓦厂,取缔14个以传统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冲天炉”,发展环保节能建材,将传统的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转变成新型循环产业,带动整个建材制造业的提质升级;关闭16家打火机家庭作坊,引进湖南雄风五金打火机厂整合谋出路;关闭4家红砖厂,引进智能制造化生产线,打造年产1亿块的环保砖厂。
通过科学提档、合理升级,青树坪镇将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市场免疫力弱的工业产业全面“瘦身”,同时在精细化生产的高新产业中“做加法”,形成了实力强、辐射广、潜力大的新型工业体系。
2018年,青树坪镇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实现规模企业产值17.5亿元。农机、机电、建材、箱包等传统项目自主积极实现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工业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占地400余亩的工业小区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其他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传统服务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加大基础投入、以奖代投、引导投资、政策支持等多元化深化改革手段,推进其向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元化需求的新型服务业发展。依托电商平台,青树坪镇积极推进农产品流转电子商务化,湘艾天下、湘滇电子等10余家电商企业线上交易额达到1000余万元。
善谋市场之势,历史古镇焕发新生机!
聆听百姓心声
改革增添民生福祉
从历史古镇跨向新型城镇,生活的美满程度远不止财富的积累,办事迅捷、平安和谐、生态环保等,都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工程。
为了彻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青树坪镇持续推行“放管服”深化改革,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而“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能否为群众生活及办事增便利。
青树坪镇投资300万元,建成和启用了全市规模最大、入驻单位最多、设施最完善的乡镇便民政务服务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卫生计生、民政和社会事务、劳动保障、城建国土、农林综合服务等10个服务窗口,30余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同时,37个村、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已建成启用,“便利”已成为在这里生活的关键词。
如果说过去老人悠然闲适令人羡慕的话,那么现在乡镇也不例外。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全国健康智慧养老示范镇”,青树坪镇正在紧密建设医养一体化的养老基地——颐养堂老年人呵护中心。中心位于与320国道相连的红星村,包括居住用房、医技大楼、康复中心、健身娱乐中心等配套设施,将成为一个集标准化、公寓化、社会化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启动“雪亮”工程建设,城区200余个高清探头和农村400余个高清探头投入运行,织密“社会安全网”;守住生态环保底线,落实河长制,推行垃圾分类减量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开展绿化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非法采矿、非法洗砂行为。
改善镇村面貌
对外形象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引擎,2018年共启动重点建设项目63个,其中市级重点项目8个、县重点项目15个。投资3.5亿元的富厚商业街二期、投资1.5亿元的商业中心、投资4000万元的中心大市场、投资8000万元的起陆学校、投资8000万元的颐养堂老年呵护中心等重点项目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镇、高速公路带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工程示范镇、社会客运站、中心广场、市民广场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投资4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8000万元的物流园、投资6000万元的自来水二厂等重大投资项目相继启动。“环境整治整村推进工程”和绿化、亮化建设深入推进。首期投资3.6亿元的归古旅游项目全年新增投资4500万元,成功举办旅游推介活动2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投资2000万元的“娄底市自驾车房车营地体系项目”已全面投入运营。
百年青树坪——以改革促发展,趟过深水区,带来的是最真切的民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