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流失耕地 良田回归粮田
——娄底市娄星区自然资源局恢复耕地工作进行中
华声在线通讯员 伍谋殊 盛祥桂
近年来,因种粮效益低下,部分耕地抛荒,部分耕地被用于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导致大量耕地“非粮化”,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娄底市娄星区2021年一年就流出耕地872亩,为挽回流失耕地,娄星区坚持“点菜式”设计、“清单式”管理、“包干式”督导,2022年7月至8月仅2个月时间恢复耕地4082亩,首次实现耕地正增长。“只要能守住百姓的‘饭碗田’,我们自然资源人不怕困难,不惧炎炎烈日,唯有全力以赴履职尽责。”娄星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威明如是说。
坚持“点菜式”设计,把地块细化到村。为精准指导耕地恢复工作,娄星区自然资源局把带“恢复属性”的图斑全部分发到乡镇、村,组织镇、村干部“点菜式”选择恢复地块,上报区局汇总。区局根据基层上报“菜单”,依据“先易后难”原则,优先选择即可恢复类地块。区局通过组织技术单位和乡镇村组一起确定实施图斑,确保恢复地块能恢复、能耕作、有人种。区局耕保股2名同志不仅要牵头负责耕地恢复工作,还承担推进田长制、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进出平衡等工作,人少事多,加班成了工作常态,是局里联系区政府次数最多、办公室的灯亮得最久的股室。特别是今年7月、8月恢复耕地施工的关键时段,既要协调各参建单位矛盾,又要负责问题解答和技术指导,及时与省市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每天晚上8点还要及时汇总资料上报区政府领导。近2个月时间里,天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归家,没有休息过1天,但从没叫过苦喊过累,愣是从“门外汉”成长为耕地保护的“专家”。耕保股负责人在笔记本上写道:“人黑了、瘦了,完成了任务,值了!”,真正体现了自然资源人的担当和作为。
坚持“清单式”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耕地恢复方案确定后,娄星区自然资源局建立耕地恢复台账,将每一个地块的恢复责任落实到人,现场矛盾实行“逐级处理,4小时到位”,坚持做到“清单化”管理,有力推动了项目实施进度。恢复任务下发后,各乡镇街道成立了工作专班,召开了相关会议,将任务交由村组责任人自主组织实施,全面开花,推进迅速。至8月底4082亩耕地恢复任务全面完成,待天气转凉、降雨后,即可全面落实恢复地块的种植措施。蛇形山镇花桥村4天时间就将长满灌木的7亩荒地恢复成水田,并种植了晚稻;越新村将恢复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大户,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后期耕种。
坚持“包干式”督导,把任务分解到天。为确保恢复耕地任务顺利完成,该局成立7个督导小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包乡镇进行督查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威明,主动提出负责挂点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蛇形山镇。该镇恢复耕地任务近1700亩,涉及31个行政村,为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谢威明利用周末时间,或只要区里不开会,就全天呆在村里。1个月时间内,他与所有的项目村班子成员至少开展了一次座谈,并带头深入工地现场,走遍了每一个耕地恢复地块,发现问题当即解决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截至目前,蛇形山镇复耕面积达1700亩,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实现耕地“进出平衡”,确保了耕地一亩不少,良田回归粮田。
一审:李梅花
二审:周俊
三审:熊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