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介绍,我省是有色金属大省,矿山遗址较多,湘西的金矿,郴州、娄底的有色金属矿等,有的可以作为周边生态游的配套产品,有的可以独立包装成鲜活的体验游。我省还有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完全可以参照德国、日本的企业旅游开发模式,让游客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汽车是如何组装的”等难得一见的现代化生产场景。这些,对游客来说是新看点;对企业而言则是难得的展示平台。
熊健认为,一些手工业、轻工业企业,生产的多为终端消费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最易变看点为卖点,变游客为顾客。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医药、食品、营养保健品等,既可让游客参观其不为人知的制作过程,又可以成本价销售,满足游客购物时对质量和价格的双重需求。浏阳若将生物产业基地与当地的烟花、焰火晚会、周边自然生态景点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做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应该可做成三五亿的大产业。我省的湘绣、湘茶,都有一定知名度,让游客自己题字、绣花,采摘、灌装等,都能勾起游客的游、购、娱兴致。
整体发展仍显缓慢,热点景点尚待培育
我省工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喜人,但目前还少有真正成为旅游热点的景点。
在湖南九洲旅游公司记者了解到,去年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接待的3万多名游客,只有40%来自旅行社,很大一部分是单位组织的学习、参观团。公司总经理陈浩介绍,目前来园区的游客普遍为一日游,人均消费仅为60元至100元;而如能留下过夜,人均消费一般可达200元左右。
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李志斌坦言,我国工业旅游整体起步较晚,尚未真正形成大气候。与一些工业旅游发达的省份比,我省工业游整体发展仍显缓慢。
的确,我省不少可成为旅游热点的工矿企业,工业游大有文章可做。如醴陵瓷器,曾“齐名景德镇、德化、淄博,并称吾国‘四大古瓷都’”,历史悠久;至近代,其“官窑,釉下五彩,震古烁今,天下无两”。然而,醴陵瓷的工业游却乏善可陈,在陶瓷文化、陶艺制作、产品消费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景德镇的陶瓷旅游。
湘绣与旅游结合,同样是一篇还待精心撰写的文章。湘绣曾在一段时间与苏绣并驾齐驱。而现在全国四大名绣中,苏绣的市场份额占比已达70%。苏绣能成为苏州一张亮丽名片,旅游推动居功至伟。在苏绣艺术博物馆,游客能触摸到刺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上至龙袍官服,下达童鞋褡裢,再简单的民间绣品都异常精美。可以说,发达的苏绣产业,在促进苏州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又借助旅游产业得以发扬光大。而湘绣与旅游结合,却缺乏可圈可点之处。
“工业旅游是个新鲜事物,目前大多数人对其还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徐飞雄教授认为。工业旅游为何会“叫好”不“叫座”,徐飞雄分析了几方面原因:
一是企业对工业旅游认识不够。与企业主流产品创造的价值相比,工业旅游直接创收甚微,企业决策层缺乏对工业旅游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的意识,这无疑制约了工业旅游的发展。
二是工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不少设置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就是打开大门,开设一条参观线路,游客走马观花后走人。这样既不能挖掘工业文化内涵,也无法撬动游客消费。
三是旅行社对工业游缺乏兴趣。旅游产品要推向市场,很大程度依赖旅行社推动。目前我省只有永兴银楼纳入旅行社的常规线路,其它工业旅游点很少与旅行社合作。原因有多方面,如工业旅游产品太分散,景点建设尚未完善等。而关键是,工业旅游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只是“副业”或“兼职”,不管是门票收入还是购物消费,让利给旅行社的空间都不大,旅行社缺乏推介工业游产品的动力。
四是工业旅游的性质不同于其它旅游产品,如企业技术保密、安全措施要求很高等,游客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游客一般是节假日出行,但工厂节假日可能放假,时间上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等。
工业游“富矿”如何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