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搭建野战通信网络。
朱江伟摄

机枪手占领射击阵地。
刘 永摄
核心阅读
这是一串弥漫着风雪和硝烟的战斗足迹——
从2013年起,兰州军区分批次组织10多支雄师劲旅、数万名官兵奔赴雪域高原,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开展实战化训练,锤炼高原高寒地区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三载砺剑,成效斐然。补齐训练短板、填补训练空白、破解训练难题、创新训练模式……兰州军区领导列举的一项项饱含艰辛的训练成果,见证了部队锐意挑战极限、勇攀战斗力建设高峰的不懈探索,标志着部队高原实战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
金秋十月,伴随着一场高原联合实兵演习的隆隆炮声远去,兰州军区一年一度的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大戏”逐渐落下帷幕。极目远眺,又一批参加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部队正厉兵秣马,准备再次挺进昆仑,冲向雪线……
“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实战什么管用就把什么练好。”战车轰鸣、铁流滚滚,冲破的不仅仅是地域的界限、环境的边限,更是观念的桎梏、能力的束缚。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张帆说:“高原使命课题训练完全针对使命任务设置训练课题,把训练作为遂行作战任务来组织实施,真正将像打仗一样训练和像训练一样打仗统一了起来。”
鏖兵高原,跨越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
在祖国版图的西部,一片隆起的褐红色区域格外显眼,这就是平均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理学家称之为“世界屋脊”,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
然而,生命虽有“禁区”,对军人来说,决不能让战斗力在这里产生“盲区”——平原善战,高原未必能战;温带可千里奔袭,寒区有可能寸步难行。在耸入云端的战场上应怎样锤炼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这是兰州军区党委一以贯之的攻关课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定期把部队拉到青藏高原,进行以适应高寒缺氧环境为主的适应性训练。
放眼未来信息化战争,兰州军区党委认为,单纯的适应性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高原作战需要,必须紧盯使命任务创新训练模式,提高在风雪高原训练的质量效益。
军区领导带工作组到部队和高原腹地深入调研,在认真总结高原训练经验规律的基础上,决定从2013年起,以3年为一个周期,组织所有作战部队到高原寒区进行不少于4个月的使命课题训练。
“从‘适应性训练’到‘使命课题训练’,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从训练环境到训练内容,从组训形式到考核评估,每个环节都体现实战的标准、实战的要求。”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粤军说,军区提出了使命课题训练的总体要求,如今已是军区每名官兵都耳熟能详的6个关键词——整建制参训、高海拔驻扎、全要素训练、实案化演习、全能力检验、大数据采集。
平原思维打不赢高原战斗,思想认识的“枷锁”一旦被打破,前进的步伐便铿锵而坚定。2013年7月,首批参加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1师4旅数万名官兵如期相约在雪域高原。2014年、2015年,参加使命课题训练的部队逐年增多,不仅覆盖了所有作战师旅团,还增加了通信、气象、水温、测绘等战役战术支援力量和后勤、装备部队。
科学组训,缩短操场与战场的距离
10月的祖国内地正值秋高气爽,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下气温只有零下10摄氏度,某机步旅的一场实兵演习正在此进行。只见武装直升机掠地飞行,新型装甲攻击群正面突击,工兵破障车开辟通路,浓烈的硝烟笼罩着白雪覆盖的阵地。
攻坚时刻,官兵们在厚厚的积雪上负重冲击,竟无一人出现高原反应。
“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行走,相当于在平地负重20公斤,脉搏最高达150次,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装备性能下降……”医学专家的告诫犹在耳畔,而眼前这群在高寒雪地中生龙活虎的官兵让人不由得啧啧惊叹。
记者翻阅新疆军区某机步师高原使命课题训练日志发现,“论证”“创新”等字眼不断闪现。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综合计划处处长姜学明说:“山下进行兵器推演和战法研究,山上去检验完善、发现问题、改进创新,是使命课题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某“钢铁红军师”政委时镇看来,“制胜高原,数据就是战斗力。”去年,该师先后在4种不同海拔高度,对武器射击效能、人体适应、野战生存、快速机动、综合保障、训法战法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完成了所有课目训练,30多种新装备在高原地区实打实爆,所有连队在高海拔地区训练考核成绩都已达标。
3年来,兰州军区各部队将作战数据采集贯穿全程,先后采集涵盖人体机能、装备性能、行动效能等方面的作战数据30余万组,各类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约12TB,初步摸索出高原寒区遂行训练、作战任务的特点规律,形成了完备的高原训练数据库。
素有“天狼突击队”之称的某特战旅突出武装跳伞、夜间跳伞、低空跳伞等实战化课目,先后在高原地区完成1万多人次伞降、机降训练,攻克高原开伞时间长、地面风向不稳、着陆冲击力大等难题,创新了引导打击、目标破袭等伞降渗透战法,创造了我军高海拔地区低空跳伞纪录。
3年来,兰州军区各部队先后攻克百余个高原寒区实战难题,创新数十项训法战法。谈及收获,军区副司令员张建胜喜形于色:“围绕使命课题设置难点课目展开验证论证和攻关研练,各部队都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高原组训方法,积累了作战和训练经验,成为提高实战能力的强力引擎。”
联合制胜,高原演兵呈现新景观
深秋,昆仑山腹地战机轰鸣、炮声隆隆。兰州军区多支部队顶风冒雪,与战区空军、第二炮兵等部队组成联合战役军团,在这里与“蓝军”激烈搏杀,携手探索多军兵种高原寒区联合制胜之策。
探访“中军帐”,导演部领导介绍,为充分发挥各军兵种火力优长,确保联合火力打击效果,红方指挥部制定了《联合火力打击细则》,各火力单元谁先打、谁后打、谁打什么目标、谁打多长时间等要素一目了然。
记者看到,红方各火力单元你方唱罢我登场,密切协同,衔接紧凑:某型陆基导弹对蓝方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后,数架轰炸机穿云破雾对蓝方防御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紧接着各型火炮齐声怒吼直扑蓝方指挥所、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
“各军兵种的密切协同,源自平时的扎实联训。”兰州军区参谋长何清成介绍,军区在抓好部队专攻精炼的同时,同步组织战略战役战术支援力量全面锤炼,协同诸军兵种奔赴高原开展联训,在近似战场、复杂恶劣环境条件下全面摔打锻炼部队,成体系、成系统提高部队实战能力。
图强未来,检讨反思实现能力跃升
演训硝烟刚刚消散,讲评“炮声”就在座座军帐隆隆响起。
“这次使命课题训练,我们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也暴露出不少战斗力短板,必须紧盯问题逐一整改。”尽管某摩步旅在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收官之战中取胜,但令官兵没想到的是,收兵回应,等待他们的不是庆功会、表彰会,而是自上而下反思得失、剖析问题的检讨式复盘总结会。
有人不解,这次使命课题训练,旅里取得了很多新亮点、新成果,官兵们鏖战4个多月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何不仅不摆功评好,反而要揭短亮丑?
问号随着检讨反思的深入逐渐拉直。冷静反思,看到诸多短板:应急反应能力不足、综合保障能力偏弱、信息通联手段单一、联合训练素养不高……
“使命课题训练既是锤炼部队实战能力的大操场,也是提升部队全面建设水平的大平台。”回顾高原使命课题训练首个周期,兰州军区政委刘雷欣喜地告诉记者,军区各部队利用艰苦恶劣的高原环境锤炼官兵血性虎气,部队战斗精神建设卓有成效。与此同时,军区各所属部队在政治工作实战化、动中抓建、综合保障等方面也取得很多新经验、新突破,为服务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莫福春 孙利波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袁华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