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等机构投资者普遍看空4月走势,A股顶住外围股市连续下跌的压力,连收两根阳线。短期而言,汇金增持以及游资对于政策松动的博弈是场内的核心做多力量,然而这种力量的持续性有待观察。随着第一家倒闭的地产公司出现、温州“跑路潮”继续上演、欧债危机进入第二轮等负面预期的逐步兑现,A股的底部在二季度探明的概率很大。根据以往经验,在多重利空尤其是重量级利空交织下产生的底部往往会是大级别底部,甚至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这与前两年的阶段性底部截然不同。但在底部砸出来之前,最好的操作策略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耐心等待中线和短线超跌点的出现。
政策博弈难改调整趋势
近期盘面上最大的热点当属地产股和以浙江东日为首的金融改革受益概念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博弈政策松动有关。仔细推敲,进口增速下滑、工业企业利润骤降、中小企业订单寒流等种种信号都显示实体经济在经受转型的煎熬,政策天平适当转向保增长也合情合理。但相比2008年下半年物价和增速同时快速回落的局面,当前经济增速回落而物价反复的局面制约了政策空间。眼下物价的反复由多因素构成,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工资刚性,另一方面也有生产资料端供给因素,而高油价和租金价格的高企也给流通环节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上述因素共振形成了物价的反复。相比由货币超发所引发的物价压力,眼下控物价的难度更大,贸然放松流动性无异于雪上加霜,至少4、5月政策大幅松动的概率有限。其实近两个交易日市场量能始终无法有效放大就是个信号,说明参与反弹的资金更多属于短博性质,实质动力有限。
对于汇金再度增持工行和中行,按照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其示范效应正在减弱,加之前几次汇金增持均只是催生一波反弹,市场很容易联想到后期还会有新低出现。若联系起下周共有8家新股发行的高密度融资以及兴业银行等银行股的再融资压力,投资者不免会将汇金增持与护盘划上等号。以目前市场的承接力度来看,高密度融资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波探底的导火索,因此4月以来的走势更像是构筑下跌中继。
[责任编辑: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