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试飞专家点评珠海航展:歼10形成白雾令人赞叹
发布时间:2012-11-15   来源:新华网  作者:

 中国大飞机产业急起直追。中国民用大飞机的发展一直揪着国人的心,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运十,到九十年代的干线飞机,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发展遭遇了无数坎坷。进入21世纪关于大飞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从ARJ-21的首飞,到C-919的订单的攀升,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大飞机的希望。与以往的航展不同,珠海不再是空客与波音两个航空巨无霸竞争的舞台,中国民用大飞机的展台同样吸引了国外客商的眼球,C-919民航客机300多架的意向订单,展示着这款飞机广阔的商业前景,而由大飞机腾飞所带来的商业和军事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值得期盼。大型空中平台历来是中国军用航空装备的瓶颈和短板,空中战略投送平台、加油平台以及空中战略打击武器的发展,离不开大型空中平台技术和大型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起步的艰难时期必将过去,而航空大发展的时代必将到来,就像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一样,中国航空人一定会为我们创造新的奇迹。





八一飞行表演队珠海献技
  
    收放之间

 开放带来了发展,发展也必将带来进一步的开放。航展作为一种国际化的商业和技术行为,开放是其不断发展的前提。珠海航展从96年开办之初就定位在国际化大型航展上,区域性的展示不是我们想要的目的。9届航展,一届比一届开放,从98年的轰-7亮相,到06年的歼十单机表演,从歼十飞行表演队的精彩亮相,到两款武装直升机的意外出现,珠海航展的开放度越来越高。此次航展中有许多不经意之处也被观众捕捉到了:布展时不显张扬的隐身战机模型,立刻就令观众联想到了最近首飞的国产新型隐身战机,旋翼概念机模型的亮相,也令我们对此项技术的实际运用产生了预期。从广大军迷观众的角度看,中国航空技术领域的开放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大家或许在期待像莫斯科航展上T-50表演那样的曝光度,他们或许在期待像巴黎航展上研制中的F-22隐形战机的惊鸿一现。就像若干年前,当歼十尚未公开但消息已经在坊间盛传之时,有多少专业人士和军迷期望歼十也能突然降临珠海,给国人一个超级惊喜。有时,这样的期待并非毫无道理的,军机技术的高机密性,与其外形或者机型称谓的发布并不矛盾,而从军事文化博弈的角度看,能够制造吸引眼球的消息与轰动,不仅对于受众是一种期待,对于行业与军方而言也是一种实力的彰显和自信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歼十飞机列装表演就得到了军迷的一致欢迎,而此次航展中两款武直战机的亮相也受到了意外的效果。

 可以预期的是,中国航空技术与军用装备领域的开放度一定会越来越高。一个不断开放的中国,一个不断壮大的技术领域,一定会给国人更大的惊喜,也一定会给世界展示更加开放的形象。

 细节解读

 客观地讲,此次航展中俄罗斯勇士表演队似乎没有发挥出最佳技能,我甚至怀疑此次参展的飞机和飞行员是否是以往那支专业团队,而相对而言,中国空军八一表演队的新动作到令我眼前一亮。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表演中的新动作,从严锋、曹振的现场接受采访中的讲解,我看到了此次珠海表演中的技术创新,也看到了他们为给观众带来惊喜过程中所克服的各种技术难点。

 缩小队形并不容易。严锋的讲解可能会令军迷非常兴奋,毕竟他是许多军迷的偶像,但他所说的歼十飞机操纵灵敏的特点观众也许难以体会。歼十飞机具有非常卓越的操控性能,这是其优势所在,但电传操控的高效能也带来了精确操纵时容易产生飞机起伏摇摆的特点,对于密集队形或者空中加油过程中的精细操控,飞行员需要的不是灵敏,而是适当的迟缓,此时歼十飞机的灵敏性操控特点,对飞行员而言不是有利而是不利因素。因此,当我看到歼十表演队的战友们把队形编到比勇士表演队还要小的队形时,我由衷地为他们的技艺而惊叹。正如曹振所说,为了此次表演他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设计新动作,反复训练,能获得如此整齐、紧密、稳定的队形,那种手上功夫的获得,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锤炼。要知道在那种间隔不到1米的队形中,哪怕半米的误差也会变得特别显眼,我们的6机棱形编队带给我们的震撼,恰恰是飞行员们绝对精确的操控所产生的效果。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